社会性起源(二)

本篇继续探讨,主要针对人类的社会性起源,不涉及任何政治倾向。

结合上文分析,人类文明诞生不可能是在鲁宾逊这样一人生活的社会,即便存在也是暂时的。当一个人远离族群,很可能面临死亡,或加入另外的族群或成为奴隶。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类社会从神话时代开始,比如亚当夏娃或者伏羲女娲等传说,可能如同非洲的鬣狗一样,必须共同捕食,也必须共同防御,才能不断繁衍后代,必然走向人类社会的种族聚集,我们称之为氏族或部落时代。在人类发现新大陆或者澳洲时,还有不少土著人仍然处于这样的原始族群。为什么会这样?人类文明的社会性,体现在不同文明的文化交流,比如欧亚大陆几千年间充满了人口的迁徙和种族的战争,当然也包括茶叶、丝绸、牛羊马匹和铁器黄金的交易。而澳洲或者很多太平洋的岛国长期以来缺乏这种交流,因而没有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会交流,因而相对比较落后。人类文明的强大,越来越多靠更广泛地域的社会分工与文化交流,激烈的生存竞争才能促使社会进步。

首先,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学会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使得猿人可以集体捕获大型猎物,大大增加了种群分布与数量。这个时代可以称之为直立人的狩猎时代。狩猎时代必须要不断的迁移并需要人与人之间紧密配合,这就是共同捕食的社会性。

其次,智人的狩猎时代出现以后,极大原因是火和陶罐的广泛使用,烤熟的食物利于肠道吸收,逐渐地促进人体肠道功能弱化而大脑功能强化,发达的肠道总会消耗过度的能量。我们知道食肉性动物和食草性动物的肠道长度是有很大的区别。

同时,族群繁衍中还有致命的因素,就是近亲繁衍。一个氏族或者部落想要生存发展,除了有面积足够大的狩猎区域外,还有抢夺其他氏族或者部落的人类当做奴隶或者配偶,来保证部落的延续。《史记》中司马迁所说的黄帝娶了谁?大禹娶了谁?等等,原始社会基本都是抢夺其他氏族或者部落里的异性,俗称抢婚时代。

因而,在人类文明还没有进入农耕或畜牧社会之前,氏族和部落间的生存斗争不可避免。这个时期我们称之为狩猎采集文明,生存空间与领地半径密切相关,就像一山不容二虎一样。而人类文明特别是大江大河流域又不约而同地在史前大洪水过后,从山地树林走到河流平原,开始进入了农耕或畜牧社会。而很多原始部落因为地理环境等因素一直处于狩猎时代,从未进入农耕或畜牧文明。

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处于原始的社会形态,就拿婚俗举例:走婚制是部落内部的约定惯例,抢亲习俗是部落间的争斗习俗,泼水节和火把节是野合习俗。母系社会中女性是有尊崇的地位,也被视为最宝贵的财富。而男性如同孔雀必须要开屏,展现出实力才能获得交配的机会。为什么会如此?因为男性经常要去狩猎、去战争,死亡率极高。

中国早期历史记载,比如简狄吞玄鸟生商的故事,就是母系社会的文学表达。知其母,不知道其父也。

很多人了解过匈奴人的历史,比如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同时侍奉两代甚至三代单于。武则天也同时侍奉两代皇帝。什么原因呢?游牧民族之习俗,收继婚制。实际上这是母系社会文化的遗存,收继婚制脱胎于走婚制,和亲制的前身就是抢亲习俗。

中国社会从儒家文化引入开始,才进入男尊女卑的时代,估计孔子也万万没想到。但孔子希望实现的是正常男女婚姻关系的家庭,因为这样家庭出生的孩子才能得到父母养育的天伦之乐。用现代语言来表达,不能有小三,但可以有小妾!

从人类历史的进程上,从狩猎采集文明走向畜牧文明或农耕文明,这在社会形态上是对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但奴隶制就在这样在过渡时期出现了,为什么会出现呢?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力此时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力或者奴隶制只是种族战争的一种结果,而狩猎文明时期的奴隶只有被坑杀或吃掉的份。像西方列强从非洲跨越重洋到美洲贩卖黑人。像秦朝统一六国前,大量的人口迁移到关中。或许奴隶制,起源于把人当作牲口一样饲养。从现代考古看,商周时期都有人殉的习俗,而夏朝以前的墓葬,或许是动物殉葬和坑杀吃人等结果。

到了农耕社会,基本上形成男耕女织的社会现象,比如中国社会的秦朝大一统后,使得男性因为战争的死亡率大大下降,或许相对来说死亡率很低。国家保持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制,就保证一亩田就有一户人来耕种一样,从而保证了社会稳定并避免人口流动。

但农耕文明有一种社会弊病:每个人只耕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而农民之间协同配合不够,在狩猎文明时代人类捕食中协同配合是很密切的。农耕文明早期的井田制,还有大家集体耕作王田的社会性,但后来多为农民自耕自种自交租税,称为自给自足。虽然这是因为铁器和牲畜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得种田就像我们现在养花种草一样简单,但我们要知道畜牧文明,一直保持着部落性族群管理且牧人管理大量牛羊群的经历,某种程度上提高协同管理能力。不得不佩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16岁就可以带军打仗,不到20岁就被封为秦王,什么原因?小时候一直在放牧打猎!

同时,看过《汉武大帝》的电视剧,我们知道秦汉时期有上林苑,汉武帝击败匈奴,正是靠着在上林苑练兵,霍去病或许也是得益于此,否则不可能如此年轻就能媲美唐太宗的功绩。现代史书还在闺怨汉武帝破坏农田,可悲!!!清朝时期康熙也经常狩猎于承德北部的木兰牧场,道理同也。

畜牧文明或农耕文明,使得人类生存环境大大改善。可以说,如果人类没有驯化动物和植物,地球人类人口的总数不会超过一千万。人口数量不足且社会分工单调,文明的进程也不会发展这么快。我们看到国外有很多荒野生存或者荒岛生存的纪录片,通过高额奖励给予挑战者。这实际上是模拟和追溯人类早期狩猎生活的艰难现象,天天为食物发愁并节约食物,天天危机四伏或冬季来临想着搭建窝棚,大多数参与者中途退出比赛,也有勇敢的幸运儿坚持到最后。这些纪录片为了拍摄给了挑战者一些武器装备,实际上是减少了挑战难度,但人类早期生活的艰难可见一斑,因而人口是少的可怜。而现代人已经因为社会化现代化丧失了很多原始生存技能。我们吃的是面包和牛肉,但自己一个人是生产不出来的!

中国历史演化,是不断的畜牧和农耕文明融合的产物。但畜牧和农耕文明的结合哪怕再强,也不是现代文明产生的核心动因。比如中国历史的战略重心,从河南陕西,移向北京山西和安徽江南。北京是因为抗击畜牧文明的需要,山西是因为资源丰富,而江南则是经济繁荣的必然。隋唐的大运河和黄巢起义,宋代的清明上河图,明清的郑和下西洋和京杭大运河,乃至清末天津广州等城市的繁荣,无不说明航运业对经济的重要性。世界历史更说明,航运业特别是海洋文明,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动因,正如欧洲早期的黑三角贸易一样。整个西方殖民史上,不仅是以经营国民命脉的物产为盈利,而且是暴力赚取黄金白银为目的。这样,实际上与皇帝的角色定位没有太多区别。中国历史上如黄巢作为盐商以及明清时代的盐粮商人如胡雪岩等,都成为左右当时政府或经济的重要力量,实际上如同皇帝管理朝廷军队一样,也拥有了管理千军万马的能力,这是航运文明对社会能力提升最弥足珍贵之处。以此来预测,未来社会,谁的航空航天文明越发达,谁的社会文明程度就越高,当然还有通讯互联网等信息文明。

一个王朝被另一个王朝覆灭,越来越不在于基础物资生产力有多丰富,而是在于社会协同生产力。就像《游击队歌》所唱,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就像伟大的玛雅文明,可以迅速地在西方的几只枪炮文明下灭亡。当然,我们能不能把社会协同生产力,理解为团结呢?就像《团结就是力量》所唱,似乎有点类似,但并非如此简单。

人类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当今货币至关重要!古代王国以收粮食为租税,那么这个国王的角色定位也就是多吃几碗饭,多生几个孩子而已,和蚂蚁蜜蜂的王后没有太多区别。或者我们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打仗,就是拼谁的人力多。但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发生巨大改变,人口多已经没有太大意义,打仗胜不了,科技造不出,人与人没有社会协同分工,多数人只是种自己的地而已。虽然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家或科学家,但英雄无用武之地,只有考科举当个官而已。

我们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是非常正确的观点,现代却被当做贬义词。货币使得整个社会运动发展的齿轮加快,不只是对于某个人。《清明上河图》里面繁华的街道,电视剧里香港码头的车水马龙,为什么会如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代的货币,最多作为储存财富和缴纳税收的工具而已,因为食物是无法长期储存的。比如一个部落可能粮食吃不完,建有好几个粮仓,另外一个部落养猪,猪肉吃不完。就会产生交换,逐渐地货币发展成货物交换的媒介。因此,掌控货币,就代表着掌控粮食和猪肉等剩余财富的砝码。同时随着历史发展,货币越来越发展成为社会生产投资的引领者,货币投向那里,社会财富就流向那里,就会在那里产生社会行的生产与分工行为。就如狩猎或战争的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一样。

人类的社会性比较复杂,我们还是再次回归主题来梳理。社会性特征总结为几点:一是共同捕食、二是储存食物、三是哺育后代、四是躲避危险。

人类的社会性演化大致思路如下:

一、人类从共同捕食到共同生产的过渡。共同生产的物品不仅仅是衣服和食物,还有生产工具以及战争武器。这些都是源于共同捕食的行为。农民生产粮食,工人生产饼干,都是生产行为。还有建设住房或者修建铁路公路,加在一起就是衣食住行,都是社会性生产的行为。又因为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得社会性生产分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

二、人类从共同捕食到相互竞争的过渡。大到种族、阶级和国家等之间,小到家庭邻里职场内部(起源于动物划地盘和配偶权)。这种斗争是社会性,在动物内部的斗争往往范围不大而人类观察到的不够明显,而人类无论共同捕食还是共同生产,一定要选出优异者为王或冠军,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我们可以理解人类斗争的本质也是生存斗争。我们经常谈到社会性是协作分工。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战争期间,比如一战二战期间人类科技实现了翻天覆地的突破。就如同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竞技永远是最好的社会性,只不过战争是最残酷的竞技而已。和平时期的竞技就是各种体育比赛或者演习等。我们看到动物之间的内部斗争,更多的是配偶权,实际上人类小范围内也是通过考试、交际或者岗位收入来实现配偶权或者生存地位的争夺。

三、人类从储存食物到运输食物、分配食物和烹饪食物的演化。人类共同生产出更多的食物衣服等、也生产出汽车火车等。这样就可以实现了物资的更远距离运输,更通过社会化的货币实现食物更精细的分配,通过锅碗瓢盆煎煮实现食物更美味可口。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永恒的社会话题,围绕着食物比如中国发展了各地特色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更成为社会性的传播工具。而原始人类吃都吃不饱,是不会考虑食物运输和口感等这些小问题的,饥餐辘辘茹毛饮血即可。但在原始部落里储存食物和食物分配,已经形成了约定习俗或经验规则。比如现代的腊肉酸菜或者酱油酒醋等食物佐料,都是源于储存食物过程中经验积累。比如为了公平由部落首领或祭司来统一分配食物,形成了种族信仰和祭司牺牲的社会文化。中国奴隶封建时代的三司三公制度,也是源于分配食物的文化。

四、人类从哺育后代不断衍生出哺育+教育+卫生+医疗+养老等一整套体系。有了更多食物,才会考虑繁殖后代,才会考虑哺育后代。大饥荒贫穷时期,人口出生率会下降,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好转,人口出生率就会显著提高。同时,这也是因为人类为什么喜欢社会聚集的原因,社会丰富的教育医疗资源使得自己及其后代能够安定生活躲避危险。

总而言之,人类社会性的发展起源于动物社会性,但随着共同生产带来的社会剩余财富日益增加,人类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遥想原始人类一辈子只能吃到方圆10公里范围内的食物,而现代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吃遍全世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