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觉得,背景一直是一部文艺作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甚至是音乐,在怎样的年代于什么样的国家里出版或者上映,其实都直接影响了这些作品的意义和力量。
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场景下的那些电影。
提到靠社会背景提升电影高度增强电影力量的电影,我首先想到了一个国家--韩国。我一直都觉得韩国的电影和电视剧分成了很明显的两个年龄段,表达的内容非常不同。看他们的电视剧你会觉得这个国家真美好,有帅哥美女没烦恼。再一转头,当你看看他们的电影,你会发现这个国家美丽外表下还有这么多藏在华丽衣服底下的伤疤,他们不是只有奶油小生,原来还有那么多无畏勇敢的人,每次看完这些电影,我都对这个国家肃然起敬。
大家太熟悉的我就不在这来回重复,介绍两部韩影《1987》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以及《出租车司机》
图片发自简书App
,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连着看观感更佳(提醒一下,两部电影都没有词条,要看得自寻资源)。
除了社会政治背景,我还喜欢另外一种背景,那就是战争。
在战场,生命突然变得脆弱而且随机,面对着枪林弹雨,没人能保证自己能够幸存,正因为“活着”由和平时代的大概率事件变成了一个“谁跑得快谁活的久”的竞技比赛,人们便不再讲什么公平和道义,一切能让自己活下来的方法都是被允许的,毕竟,活着才有资格说话,不论你是实话实说,还是扭曲事实,听的人就像是我们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讲他们过去的事情一样,都无条件的相信。而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上帝视角”让我们拥有些可以自己思考的条件。或许人在那里才看的更清楚,更明白。
二战战场,德国突袭苏联,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日耳曼战车,毫无准备的不列斯特要塞昔日的美好时光不在,军人终于还是等到了命运的到来,重重包围之下,面对着妻子与儿女,
听着德军劝降的广播,是生存还是毁灭,是荣誉还是苟且,你可能会遗臭万年,又或是名留青史,当“哈姆雷特”的抉择降临在每一个不列斯特人身上时,也像是在质问着我。
离开了战场并不意味着你远离了死亡。
《大逃杀》这部由我非常喜欢的日本导演北野武参演的片子,绝对是鼻祖级别的“吃鸡”电影,开局一个包,装备全靠抢。以杀人游戏的形式背景,深作欣二充满力量而且蛮横地把“善良天真”“和谐美好”都打的粉碎,让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学生变得浴血而生,而这些“变坏”了的孩子,其实“只是不想坐以待毙”,
等到你完全不在相信还有人愿意相信善,他又把“恶魔”变成“凡人”,当好与坏,善于恶似乎颠倒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其实没有那么泾渭分明。
我常听人说“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守护也好,杀戮也好,我想大都是为了生存,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别人,都只是想要生存或者更好的生存。
图片发自简书App
背景的不同,相同的事情就会有不一样的意义。比如在一个出版不自由的国家,一本批评时政的书就会变得极具象征意义,吸人眼球,而在“谈笑风声”的美国,人们早已见怪不怪。就像《寻找小糖人》里的罗德里格斯一样,在美国没有红的他,在种族主义,思想封闭的南非却成了“神”。可能这些书或者音乐不够优秀,但在那样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他们受得起那样的崇拜和追捧,电影也一样。
图片发自简书App
ps:这次推荐的歌是来自唐朝乐队的翻唱歌曲《国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