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我喜欢读丁立梅的书,抑或是接地气,否则怎么有个:“最暖心的作家”说法。按照实用主义来说,读了她的文章,不由得让我想起友情、亲情,仿佛自己带着回忆在她的文字上行走。偶尔灵感来袭,顺手也能写出几段文字,虽然枯涩,私下还是沾沾自喜。
读了好书,就想去推荐,于是推荐给同事、朋友。同事看后言好,可是就看了半天时间,看来她的文化底蕴挺高的,否则如何那么短的时间就能翻完那么厚的一本书。大姐是学中文的,且是语文老师,我小心翼翼把书推荐给她并央求她写几本书,得到的回复:忙,书很好,没有时间写。于是反复抚摸一摞摞书籍,有点莫名的失落。
先前我很爱读白落梅的文字,文笔优美,读起来好像自己也是江南走来的翩翩少年。于是不假思索把白落梅的书籍全都请到了家,床头有,书桌上有,那段时间真的迷上了她的文字。一次周末,女儿给我泼了冷水:“爸爸,白落梅的书不是谁都能看的,每篇文章就是文字优美,旁人读后无形被吸引。”她好像怕伤我自尊,犹豫了一下,装作若其事翻着自己的作业本,一种欲言又止的样子使我想知道她的意思。“好,那你说说,白落梅的书哪里不符合我了?”我压住火,冲着她。女儿说想知道可以,但不能发火哦。“个人认为,她的书籍可以从中背几段文字,整体文章没有核心。”女儿说完就跑到厨房,她母亲在那精心做午饭,或许女儿真的怕我生气。不过,我一个人愣了好久,想想女儿的话,有点道理。
接下来的日子我不敢再接触任何文学书籍,论文学,我在家里不占优势,属于垫底的那种。也是到了中年,看淡了好多人间琐事,也就想借文学书籍来打发时间。毕竟早年不断地拿学历、学位耗费了太多的精力,害的我被文学甩了老远,几乎看不见踪影。有时候回想起中学时代经常在期刊及校黑板报发的“豆腐块”,就有千般懊恼,如果当初走文学路,现在或许是小有名气的作家了吧。如此安慰自我,显得苍白无力,可是只有这样方能平复这颗时而激荡夹杂偶尔惆怅万千的心。每当手敲键盘脑袋却空空如也的那一刻,越发显得苍白无力,更加懊悔当初没有用闲暇时间来在文字上行走片刻。
一知名作家告诉我:多读书,你就会找到灵感,也就在大脑里有了想要写的东西,下起笔来谈不上挥洒自如,至少你不会缺乏新鲜感。于是我从女儿的“藏书阁”搜出一堆书籍,挑选了基本国外书籍,让女儿给点意见。:“爸爸,这些书籍您也看?都是不适合您这种年纪看了。”女儿笑着回答,眼神中透露着些许无奈。我想老是征求女儿的意见,那我以后真的无书可读了,毕竟她是博览群书的那种。我私下把书籍拿到办公室,空闲下来就翻几页,特别是外国书籍,觉得看后心灵容易与文中主旨发生撞击,然后擦除几许火花。而后,不断浏览国内外文学,慢慢的发现自己有时候在与文人交流中也能跟着说出几句语出惊人的话语,于是深感欣慰。
谈到读书,古人有个见解有趣:“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年轻时读书仅仅是看到一角,但成长迅速,得益很多。中年时读书看得全面,就渐入佳境,领悟更多。年老时读书意味无穷,心领神会,感受深沉。终身读一点对自己有启发的书,人生更丰富。 心灵鸡汤书籍我是不看的,不是说最近谁谁的创造心灵鸡汤的时代一去不返。我崇尚自由,当然看书也是很随性的,偏爱哲学。面临的很多文学书海,我深感心力交瘁,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扑向书的海洋。就像文章开始提及的丁立梅的文字,浅显易懂,读后写出一篇文章出来,不是难事。而那些经典名著文学小说,需要耗很大力气,一气呵成才能收获书中精华。
活到这个年纪,觉得啥事都不能强求,就如读书一事,虽然是精神食粮,但终不是生活的全部。拿起一本书,读起来朗朗上口,看后又能领悟其中奥妙,就足够了。刻意去追求哪一位大家之作,显得有点与自己过不去了,甚至到了最后落个得不偿失。突然想起王小波的文章,其实就是一个随性,却部部成为经典,想来,心情平静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