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故事:
今日蒙古现状
这个国家似乎可以说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他是我国最长的边境线的邻国(4677公里)。
欧美旅客都把这里当作最佳的户外旅行目的地。他们认为这个国家是世界上最远离的现代文明的净土。这里是自然主义者的天堂,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游客纷至沓来进行骑马、露营、徒步、登山等各种活动。乌兰巴托也是全球最寒冷的首都之一,冬季长期在零下40度左右,经常有醉汉冻死街头的新闻。城市公路上行驶的大部分是日本的二手车和韩国产的车辆,左舵车和右舵车并存,好像蒙古骑兵们善于左右开弓一样。像许多前苏联前独联体国家一样,整个城市的建设还滞留在过去的记忆中,没有轨道交通,几乎没有立交桥和快速路,无数的各种汽车常常把城市道路堵得水泄不通,不次于我国首都北京。由于缺少城市规划,长短不一,各种风格,各种造型的,蒙古包与现代建筑并存的五颜六色的房屋,构成了原始、杂乱又缤纷的景观。
走入蒙古映入眼帘最多的是俄文字母改造了的蒙古文。蒙古于上世纪从中国独立出去后,全面投入前苏联的怀抱,从制度到文化全盘俄化,一度被称为“苏联的第十六个加盟共和国”。这使得蒙古到今天依然心存对俄罗斯比中国更亲近的感觉。近年来,由于韩流对东亚文化的浸染,越来越多的韩文出现在乌兰巴托的街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穿着俄式和西式皮草大衣的蒙古国妇女,画着韩式精致妆容行走在有着古老记忆的街头。
今日之蒙古国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邻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也是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枢纽,然而今天大多数中国人对蒙古的认识似乎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既熟悉又陌生。人们熟悉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熟悉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是蒙古族,熟悉这个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进行了政治民主化改革,走向了经济市场化转型之路。但是不熟悉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现状,不熟悉其人民生活的生活。不熟悉为什么蒙古国的地缘位置这么重要,能够引起国际社会,以及大国的高度重视,为什么蒙古提出优先发展与中俄的关系,多支点,全方位的第三邻国发展战略。众多的熟悉不熟悉交织在一起模糊了我们对蒙古的认识。
蒙古国作为一个亚洲内陆国家(居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大国之间,没有出海口),在过去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极大地受制于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和产业分工体系,尤其是蒙古国自身的工业经济与对外贸易依附性极强,独立性极弱。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带来的经济危机,使对外依存度极高的蒙古国国民经济受到极大的冲击与震荡。面对如此剧烈的经济震荡和危机,蒙古国最终没有出现全面崩溃和社会动乱,有其内在和外部的原因。首先,在危机前蒙古国经济已步人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有一定的财富储备。其次,蒙古国的畜牧业是蒙古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其畜牧业本身的再生产基本依靠天然放牧场,很少依赖其他外部经济系统,有相对完备的独立投入产出体系。再次,蒙古国居于俄罗斯与中国两大市场之间,蒙古国经济危机与萧条时,正是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之时,这为蒙古国居民从事中俄之间的跨国境贸易提供了机遇,保障了蒙古国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最后,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给予蒙古国及时经济援助。
中国今天是蒙古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和最重要的投资国。
自20世纪80年代末,中蒙关系正常化以来,在两国领导人的顶层设计下两国的关系不断拉近,使国家关系处于稳定发展互惠互利,深入友好的历史新时期,新亮点。近年来,中蒙两国高层互访频繁,不断完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条约和规定,奠定了双边关系的重要法律基础和保障。2014年,中蒙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正共同努力,加快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和蒙古国“草原丝绸之路”发展战略,在全新的、复杂的国际背景和两国国内特定的发展过程中交融,探索着两国发展战略的共同方向,实现双赢,这必将对东北亚地区的发展繁荣与和平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习总书记在访问蒙古时表示,中国愿意为蒙古在内的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推动本国产业发展,复兴发展本国经济,中国积极践行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真心实意的希望蒙古国经济社会快步走向发展之路,成为东北亚乃至东亚新兴经济体的代表
从历史与现状视角来看,当前,蒙古与中国之间的国家关系处于稳定互信互助,深入友好的历史节点,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近30年里,发展迅猛,贸易投资形式,结构规模经济合作的形式范围和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与蒙古国在文化教育体育科学技术交流方面,有着深厚良好的历史传统。今天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和其他城市,汉语学习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每年来中国内蒙古学习的蒙古学生不断增加包括中小学、大学生、硕博研究生。中国内蒙古卫视蒙语国语频道的电视节目在蒙古国特别受欢迎,蒙古国的传统音乐,歌曲,现代流行音乐歌曲,传统绘画,和手工艺品,在中国内蒙古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其中许多歌曲被翻译成汉语传唱。蒙古传统的体育特别是,摔跤拳击对内蒙古,这两项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蒙两国日益广泛地,深入的文化交流对提升两国友好关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嗯。嗯。
受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地缘。蒙古国人口密度较低人口规模发展一直较慢,1918年蒙古国为64.8万人,2016年为311.9万人98年中只增加了3.8倍。自1990年民主化以来蒙古国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特别是乡村人口快速向城市转移,向首都过度集中,带来了诸多城市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同时乡村的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和条件,投入不足,导致人口流失较快,偏远地区无人居住等资源闲置问题严重。其中乌兰巴托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5%。此外蒙古存在的人口严重不平衡的状况问题,如蒙古人口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45%女性高性人口高于男性成为一种常态存在,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城乡人口分布不合理,单一集中在首都乌兰巴托,其他省府城市发展滞后,蒙古在人口发展和布局方面,正在推行各项积极的政策,从人口结构来看,蒙古属于年轻型国家对未来社会经济,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就业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最基础标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进步,蒙古国就业形势类型日趋多样化,一方面是新的商业模式和新型企业兴起,推动了新的技能,工种形成,劳动分工,产业和商品活动变得越来越细化。另一方面,各种劳动形式整合发展形成跨行业的特征。从区域分布来看蒙古国就业人口一半以上,集中在城镇区,从行业分布来看,四分之一以上。据2017年的统计,就业人口为126.69万人,其中58.2%分布在城镇地区。乌兰巴托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42.2%。就业人员在不同行业,部门,的结构特点:从事畜牧业的33.92万人;剩余的92.77万人按照行业分类分类, 就职于私人企业的占37.7%受雇于私人的占31.5%,就职于事业单位的占24.1%,就职于国有企业、非政府组织、地方政府所有企业的分别占,4.3%、1.9%、0.5%。城镇人口失业率为,7.9%,牧区失业率为6.5%。
社会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和稳定与否和公共服务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蒙古国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覆盖内容也比较全面,但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公共财政收入低,贫富差距较大,获得福利的弱势群体的津贴水平很低,社会保障,内容主要针对,退休人员,残疾人员,老年人,单亲多子女家庭,失业者。转型以后蒙古国沿袭冷战时期的传统,非常重视教育投资,尤其重视义务教育。蒙古国大呼拉尔2015年1月出台了蒙古政府关于教育方面的各类行动纲领。由于蒙古文的语言特征所决定,蒙古的文盲率一直很低。老年人大多精通俄语,中年人英语、俄语水平也相当高,年轻人更是呈现出语言的多元化 。
或许你的认识依旧停留在《乌兰巴托之夜》的美妙旋律中,但这里真的不是那么宁静的夜晚,饭店里人们娴熟地吃着西餐,电视里放着美国的MTV,草原上新贵们开着跑车,说着一口地道的伦敦腔的英文,开启这欧美范的夜生活,遍地的酒吧和夜店,让这个国家充满喧嚣,花天酒地,不断让你穿越时空,这是你认知的蒙古国吗!可以说蒙古国就是一个城市,出了乌兰巴托,便是一望无际、远离现代文明的草原。
如何认知蒙古?现在就让我和你,从“细节认知”与“全面认知”相结合,一步步解剖这个麻雀吧。
20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