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打坐练习,后半段浮现出关于未来教师想象的画面,也许是一直在思考教师、教育这个话题,又一直想着关于教育赋能,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点禅宗里的参话头,一瞬间突然有了很多清晰的画面,像水面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扩散开来。也有感于我总是很容易讨论新的事物、想法,但落到笔上和行动总觉的很难,尝试做的一些改变,试着在今年将一些关于未来教育的畅想试着写出来,看看会形成怎样的河流,最终啊,这些都将汇入大海。
工作的关系,很容易接触到很多学习的课程资源,有些觉得无用,有些觉得有用但不知为何不能打动我,今早忽然想到,如果教育的内容(先暂且归为学校里的教师要授课的内容)是在旧世界生成出来的—割裂的学科知识,工厂式模式范式下的评价体系,即便我们的老师掌握了再多再好的技巧和方法,又怎能带领学生去应对未来快速发展的世界呢,所以想到的第一层是,未来的学习内容是要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关于这部分,先给一个直觉的答案,即底层是建构主义和人本,强调全人的教育,实现形式是社会化学习、项目制学习—解决真实的问题,和外部世界发生互动和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反思和自己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
当有了新的学习内容,我们需要“新”的教师。粗浅地先给出我的答案,在未来,老师不仅局限在课堂,只要知识、技能达到且有意愿的都可以成为教师——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对未来教师的定义—to teach what you do not know。未来的教师需要能够:
1、知道如何实践和使用新的学习内容,简单理解为成为一名PBL教师;
PBL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2、能够参与到PBL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暨课程的设计者(在国外,1和2是结合在一起的,考虑到国内老师的现状,我们先产生出好的教育内容,老师在实践后再进入设计阶段,可以说将任务分级);
3、能够整合周围可用的资源(学习素材,学习内容上资深的专业人员),进行整体设计,组织引导大家用共创的方式进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这里就会涉及了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系统—按社会化学习的观点,学习在窗外,他人是老师,世界是教材。这个层级发展的是老师的领导力,设定目标、编织资源、组织共创… 让学习内容变得流动起来,同时,1000个学校可能会产生1000个不同的PBL项目,因为周边的人是不同的,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这多么映射未来学生所面对的生存环境啊,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情境。
三个新: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教师”,让我看到了流动性,心中分散的点慢慢勾勒出对于未来学习的想象。
新的“学习内容”
现代基础教育所进行的课程设置,是以学科为分界,割裂式。对于新的学习内容的假设是,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以解决问题为起点,在此过程中,建构新的认知,发展能力。现在想的还浅,顾远提出的社会化学习,以及时下十分流行(但真正做的好的不多)的PBL项目制学习的模式,是我较为认同的。
新的“生产方式”
暨学习内容不是由学科教育的专家所生产出来的。是通过共创的方式和流程,邀请和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人群(该话题的资深专业人士比如建筑、一线教师、学习发展、心理学人士....)一起参与“项目制学习方案“的设计,共创出”学习内容”。 在国外,老师自己就是PBL的设计者,我将这个创造学习内容的群体扩大,因为想要让社会的能量也涌入教育这个话题上,还有个原因是,目前国内基础教育的教师不太具备这个能力。另外,这个方式在商业领域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实践,比如用design thinking的方式进行跨界群体的共创,来解决一个问题等。
新的“教师”
教师的变化,有几个层次。一是从teacher转变为learning facilitator,二是角色的单一到丰富。未来的教师,是各类学习资源的编织者,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在学习场域里的引导催化者。编织者、设计者、催化者。
教师的范围也在扩展,因为学习的场景不仅发生在学校里。家长、博物馆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任何人经过一定的学习且有意愿都可以成为learning facilitator!
我的同事曾和我说不看好中国的教育,国家意识形态的控制,进行学校层面的教育变革颇具挑战。从系统思考力的学习是,如果“课堂创新”和“学校文化”形成一个小循环。如果把学校系统的变革当成宏观的干预,而“课堂创新”是教育场景中的微观的干预和撬动。我始终相信“改变一个老师,可以改变一个班级的孩子。” 也一直醉心于教育工作者的赋能。
一个老师的心态改变,都可以改变孩子对整个世界的体验。所以我设想里除了以上所说(因为上面的描述里没有放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的维度,事实是目前中国教师最大的问题是职业倦怠。),还可以有的一个尝试,在老师心理状态上的干预。(这个部分先不展开,要先去读《教学勇气》)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不知道是梦想还是瞎想,至少是此刻我感知到的未来里对于教师和学习的一些想象。一位很欣赏的创业者说过一句话:梦想要大,行动要小。2018年,有3个已经或马上要开启的小行动,写下来立个flag,到年中再来回顾。
1、2-3PBL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要有基于行动的反思和迭代。
2、目前在进行中的一个学习发展的项目,如何用共创的方式让一线老师设计并不断迭代一门课程。
3、团队引导课程进入学校。
我知道我关心教育,一直以来对学习发展、人的发展感兴趣。之前看邓飞的文章《邓飞和他的三个自己》—帮助过去的自己,照顾现在的自己,生成未来的自己。我最终知道我在做的,不过是帮助过去的自己。那是我踏上生命探索旅程的开端,《放牛班的春天》里那位普通的用自己用音乐带给孩子们温暖、能量和方向的马修老师。于我,希望在人们的生命历程里,多遇见一些马修老师,我想这或许回答了初心。
前段时间又陷入迷茫。对我来说迷茫是常态,迷茫于我的使命是什么,现在不那么着急了,听从内心。要感谢禅修时明影师傅的话语,他告诉我内心的踏实;也要感谢我的老师master panda ,把我从黑暗里捡了起来,和我说心累了就休息;还有我的好友J,虽然毒蛇却十分真实,告诉我最重要的是take action。我知道我又一次从经历了破碎的时刻,在慢慢恢复。
2017是我不想回顾的一年,割裂拉扯,麻木的忙碌是假的踏实,少了很多没心没肺的傻乐,但却也收获最珍贵的成长。对于未来对于2018有期待,期待那些畅想的画面会有怎样的生发;有害怕,我走上了独立为自己负责的道路;有压力,对于那些要做的事情,有想法但不确定能做成什么样。但至少此刻,内心是踏实的,心中怀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