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文章的图片,to do list里面,让我想起了那部有名的电影《遗愿清单》,那时候看过电影,还曾经列过这个清单,没想到几年过去之后,早已忘得烟消云散。
对于死亡最后的告别,最靠近的一件事,就是关于96岁外公骨折住院后回家休养一个月后突然离开,我在北方工作生活十年,奶奶和小叔的葬礼没能参加,表姐因肺癌去世的时候刚好出国未能及时赶回,所以外公的葬礼是人生的第1次非常具有仪式感的葬礼。
根据《经济学人》公布的《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显示,在调查的全球80个国家中:死亡质量英国位居第1,中国台湾地区排名第6,中国大陆地区排名第71。
人过三十才意识到要学会告别,而葬礼是其中一种让我学会成长的方式。
亲人离开伤心了许久,学中医也因缘,也曾因疾病夺取了亲人生命无可奈何而误打误撞狠下心来学习更多,只恨时间不够用。到头来才发现最需要治愈的首先是自己。
所以关于死亡质量的理解,死亡的告别,也很有必要提前学习。
“死亡质量指数”是用善终及医疗保健环境、人力资源、人们对死亡提供服务的负担力、服务的质量、社会参与等因素来综合评分。
在欧美国家,对善终提出了六个要求,这和中国人理解的善终是非常接近的。
一、无痛苦的死亡(Pain-free death)
二、公开承认死亡即将到来(Open acknowledgment of the imminence of death)
三、在家中去世,有家属和朋友陪伴(Death at home, surrounded by family and friends)
四、“明明白白”地死亡,内心冲突和未尽事宜都得到了解决(An "aware" death—in which personal conflicts and unfinished business are resolved)
五、认定死亡是个体的成长过程(Death as personal growth)
六、与个人的爱好和与特征相符合的方式死亡(Death according to personal preference and in a manner that resonates with the person’s individuality)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缓和医疗(Palliative Care)的定义是这样的:
缓和医疗是一种提供给患有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和家庭的,旨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及面对危机能力的系统方法。通过对痛苦和疼痛的早期识别,以严谨的评估和有效管理,满足患者及家庭的所有(包括心理和精神)需求。
缓和医疗有3个原则:
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
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
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缓和医疗既不让晚期病人等死,也不是给他们虚假的希望,它是在最小伤害、最大尊重原则上,让病人舒适和有尊严地死亡。
生前预嘱的内容通过“我的五个愿望”来实现,我试着去回答一下:
一、我要或者不要什么医疗服务
二、我希望使用或者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
三、我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
四、我想让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
五、我希望谁帮助我。
我想到一个安静的空气清新地方,与大自然同在,带些减缓痛苦的药物,有家人轮流陪伴一段时间即可。
希望家人尊重我选择的治疗方式,提供必要的资助(能力范围内),自己会提前配置好保险,尽量不拖累家人。
如果爱人还在,或许我还需要保姆或者志愿者朋友…
正如老师所说,我们的死亡教育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