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随薛兆丰学习了经济学之后,自己在对待很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看法,或者有了另外不同角度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不是原来单纯的直觉,也不再是自以为的“应该”等等,更多的是是否符合规律,特别是人行为及社会的规律,或者是对行为的恰当解析的角度去考虑。
除了让我对社会现象等有了新的思维角度,也让我对所从事的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或许这会让我有不同于其他同事的思考角度和独有的看法,当然这些看法和理解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更能解释我从事的工作。这不仅让我跳出所谓的就事论事看问题,还让我可以在更高理论高度看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也要指导实践。第二让我更有独立思维能力,不人云亦云,当然就我的工作性质这样可能不合适,但是如果只是在社会上当一个别人怎么说怎么做,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没有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
作为质量从业者,我们的目标就是让社会有更高更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质量高或者好,是个什么概念,首先它不是静止的,他是动态的,是比较的,是与时俱进的。
从经济学含义来看,质量高首先是“匀质”,也就是说我们未必非要把产品质量做到“多高”“多好”,因为这本事也无止境。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做到,那就是同类产品的“差异控制到多小”,我们基本上就会认为其品质有多高,或者质量有多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肯德基、麦当劳感受到,很多人到哪里去消费,不是因为他们提供的食物有多好,而是因为他们能提供恰如期望的产品。不高不低、毫无意外,是衡量产品“品质”的准绳之一。而这一点,恰恰是可以通过标准化来实现的。
质量高的第二层经济学含义,是之一种状态,就是生产者改善产品品质所需投入的“边际成本”恰好等于它带来的“边际收益”,所以不是所谓的“质量越高”越好,也不是“价格”越低越好,而是“性价比”越高越好。作为商家,他生产某种质量的产品,如果再投入边际本提高某种程度质量,能够给他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商家就会倾向于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如果当边际成本开始大于边际收益的时候,商家就开始倾向于维持边际成本收益平衡时的产品质量。因为这时性价比更高。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理解,例如以我们中国人现在的消费能力来判断,质量低劣价格低廉的产品例如销往非洲的产品在一个类似中国的市场充斥着,这时有的厂商因为生产技术等原因,可以生产出质量更高一些的产品但是价格更高一些,类似我们中国现在市场的产品,我们消费者愿意买,商家也愿意生产,这时候我们这些消费者享受了更高质量的产品,生产者赚了更多的钱。但是如果这是又有厂家生产出来更高质量的产品,当然价格更高,类似欧美发达国家的产品质量,这时你发现在中国市场因为价格高消费者不愿意买,而如果价格低,商家不划算不愿意生产。所以充分市场竞争,是可以恰当告知我们什么样的质量是“高”的,质量离开经济发展,脱离生产力来谈都是片面的。
那么,难道非洲人就该享受低劣产品,中国人就不能享受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不对,我们不能静止的看待问题。第一每个国家的经济水平都在提高,例如中国人收入提高了,购买力变强了,当然我们就可以享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了,从这些年我们吃的穿的用的变化可以看到,还可以看这些年我们有多少人到国外旅游,这都是证明。第二厂商会通过各种途径来降低成本,提高更高质量的产品,这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因为要追逐利润吗?这些手段包括资源配置、技术进步等很多途径,这恰恰就是充分市场竞争印发质量提升的根本驱动力量。
那么质量完全就依靠市场的手段吗?还需不需要政府来提升质量呢?窃听下回分解
(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