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苏仙的“毒”已经很深了,却仍嫌对他了解的不够,相信每个人对他们所喜好的东西知根问底。从入学高中便与我的兄弟分离,那时还没些什么滋味儿,可时间一长就禁不住对他的思念,才知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的多么有情有义,万事万物也并不会让人感到完全有所如意。当高考失意时,择了一个并不如意的学校且进入一个完全无趣的专业,犹如晴空霹雳,顿感人生尽头,这是多么不幸。可我还有一样东西没丢掉,那就是对诗词的热爱。于是又拾起古诗词来,清晨隐于山后,朗朗书声如沐春风。
为官正直清廉似乎成了君子的枷锁,而贪污腐败拍马屁则成了小人升官发财的基石,特别是正直成了君子的祸源。苏仙因看不惯变法给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于是索性把怒火融于诗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我们的苏仙就这样进去了御史台,到他出来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王安石罢相后,司马光上台废除一切变法,但其中不乏有对百姓有利的政策,苏仙力争,弄得里外非人,最后请求外调,于是再一次来到杭州做知州,疏通西湖筑了长堤六桥相连更为西湖增添一景。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湛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全词读起来清新流畅、音韵和谐,句子无苦涩难懂之意。苏仙这首词通过写酒、月而流露出了对功名的平淡,对人生的苦短,对知音的难求,对隐世的渴望,一股脑儿捣出。用议论的方法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悟,对我们有哲理性意义的启发。
下阕开头“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以感叹的语气道出自己虽满腹经纶,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一腔抱负开口又向谁述说?没有谁。这正如后来朝云说他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如果是这样的人生,“且陶陶、乐尽天真。”还不如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活着。要“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实在难得,归隐之心不可抵挡,做一个闲人,一天弹弹琴,喝喝酒,赏赏山水,足矣!
苏仙带给我们诗意的人生,无论他遭遇怎么的挫折总是乐观豁达。仙逝之前,那一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才是对他整个人生的总的概括,把苦难当功业,自古以来第一人应该是我们可爱的苏仙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