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论语品慧-2.04人生进学的六重境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有,通“又”,与数字相连时代表叠加,十有五,即十五。

志于学:志,一门心思用在某一个方向;学,从第一章的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以看出,这里应该是学习文化知识,表明十五岁的时候,已经做到了“孝弟,谨信,爱众”等这个人生的第一个境界。我们现在教育把学文前的德育忽略,直接从幼儿园就开始以大人的意志来让小孩拼智力,也就是让小孩直接越过孔子所说的第一个境界,等小孩十五岁的时候,根本不会有学的“志”,甚至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讨厌学习,这不能不值得大人反思。

立:立身、立命、立业。经过了十五年的一门心思的学,达到人生的第二境界,即在社会上有了一席立身之地。

不惑:不被外界所迷惑。再经过十年的精进修行学习,达到了人生第三个境界,外部环境变化不再影响我的心智判断。

知:知晓;天命:上天安排的命运,意思是对人类力所不能达到的事情有了清醒的认识,不再强求,这是人生的第四个境界。

耳顺:是对知天命的近一步认知,含有知“人命”的意思。对自己所办不到的事情有了清醒的认识,也就是说,不再与人争论不同意见。有句俗话叫“忠言逆耳利于行”,人们总是听不进逆耳的言论,哪怕是忠言,何况非忠言?如果对恶言恶语都能不觉刺耳,做到不争,才算是耳顺吧!耳顺是人生的第五个境界。

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第六层境界,就是遵随自己的内心想法行事,都是符合于世间的规矩,尽管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都会游刃有余,而不会僭越规矩。

这段话的意思解释如下:

夫子曾经说过:我从十五岁开始一心志向于学习,到了三十岁在社会上有了立身的本领,到了四十岁不在被外界所迷惑,到了五十岁知晓了老天安排的命运,到了六十岁耳朵能听进各种声音而不觉难听,到了七十岁做到能按心中想法行事而不僭越世间规矩。

这是孔子对“活到老学到老”的一个阐释,说这句话的时间应该在孔子七十岁以后。可以这么说,只有不断的进学,才会逐步达到一个一个境界。

十五岁以后,志向就是学,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到“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这个意思,但不是说只有在十五岁到三十岁这段时间学,其他境界只是随着时间积累就能够自动达到。比如四十已经不惑,但是四十还没有耳顺,所以在四十岁不可能做到“知天命”乃至“耳顺”应有的行为。我在第一章1.11中提到了你能坚持三年吗?而在这里,孔子是以十年为一个进阶单位,试想,这种持之以恒的进步是多么令人敬佩!


孔子的这段话,使得中国人对年龄的表述有了新的称谓。一个人说自己“而立之年”就是三十岁了,说自己“不惑之年”就是四十岁了,说自己“知天命”了(注意不是“天命之年”,当然也有人称为“知命之年”)就是五十岁,说自己“耳顺之年”就是六十岁,又因为天干地支六十年一个循环,以“甲子”开始,花的意思错综交替,所以六十岁称为“花甲”,但花甲却是到了宋代才开始的。本段文字关于七十岁的语言太长,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曲江二首》有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便以“古稀”代表七十岁。当然礼记中还有其他关于年龄的称谓,这里不一一介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论语心得·人生之道 “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董阮建阅读 5,817评论 0 6
  • 今年5月,我大学第一个生日的前两天,高中闺蜜一样的朋友在朋友圈里发了一个祝她室友生日快乐,我留言道,我生日也快...
    大雁单飞的臂膀阅读 1,085评论 0 0
  • 凛冽的风扯着衣角 似乎要把你的束缚脱掉 凋零的大树,看着,不说话 天空的脸色变得 一沉再沉 叶子跳着 旋转的爱送给...
    二两酒仙阅读 2,425评论 11 26
  • 001 冬天不仅是一个容易长膘的季节,也是一个容易放飞自我的时节。 002 知道的多不一定能登上人生巅峰,但是无知...
    丫妞童鞋阅读 1,19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