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湛甘泉序》段1:圣人之道何在

原文:

颜子没而圣人之学亡。曾子唯一贯之旨,传之孟轲终,又二千余年而周、程续。自是而后,言益详,道益晦;析理益精,学益支离无本,而事于外者益繁以难。盖孟氏患杨、墨;周、程之际,释、老大行。今世学者,皆知宗孔、孟,贱杨、墨,摈释、老,圣人之道,若大明于世。

翻译:

颜回过世之后,圣人之学的道统就失传了。曾子坚持本末内外一以贯之的主旨,传到孟子而结束,又过了两千多年,周敦颐和程颐兄弟才接续上了道统。自此以后,言辞上越来越详尽,但是道却越来越晦暗;理被分析的越来越精细,但是为学功夫却越来越支离破碎而没有本源,向外求取天理导致功夫越来越繁杂艰难。因此,孟子的时候杨朱和墨子的学说为害很大;周敦颐和程颐的时候,佛家和道家的学说大行于世。当今世上,为学之人都明白要遵从孔子和孟子的学说,轻贱杨朱和墨子的学说,摒弃佛家和道家,圣人之道,好像要大明于天下了。

感悟:

孔孟之道,杨朱和墨子之道,到底有什么区别?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这话高度概括了杨朱和墨子的主张。简单说就是杨朱强调为己的个人主义,墨子强调兼爱的集体主义。

孔孟之道,一句话概括就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即仁义之道,延申就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这个开头,很好的引出了要谈的是圣人之学的现状,“言益详,道益晦;析理益精,学益支离无本,而事于外者益繁以难”

说的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似乎更加清晰的了解了如何成道,但实际上却是寥寥无几,到底是学错了还是学的能力问题?

接下来王阳明就详细展开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
    蓝色雨琦阅读 802评论 0 5
  • 对标圣人我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学说,是关于学者必须在日常用功中体察本心,体会,探究,亲身实践,在切实之处用...
    阳明AI阅读 560评论 0 1
  •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
    晓寒深处明月人倚楼阅读 1,614评论 0 5
  • 谈到心学必然会谈到王陽明先生的 四句七言诗: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動; 知善知恶致良知; 为善去恶致格物...
    丰盛花園阅读 1,763评论 0 3
  •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92个想法 作者自序 >> 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
    今无所思阅读 69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