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是什么契机,读到了新美南吉的《小狐狸买手套》的故事,接着就有了《小狐狸阿权》等等。于是也有了这次阅读指导课的完整。上完课有收获到肯定,也有收获到好的建议。总想提笔写写反思,总想再提升提升,因为有些意见真的不错,就在刚刚阅读完半月谈后,静下心后,洗澡的间瞬,思路就跑出来了,清晰有价值的营养。
第一步,谈话简单导入,接着由三幅图片引出狐狸的形象,这个环节顺利也不错,为后面铺路,并扣住了阅读指导课的课型。接着出示对母亲形象感悟的三段话,生判断大致准确,也能从标红的地方去思考,上课时自己就是简单引导,得出结论抓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人物形象。忘记让他们齐读了,板书阅读方法,抓关键词。其实这个环节可以就上一个阅读指导课课时。往后可以,出一段话,或者几段,让学生去评价人物,并说说你是从那些词去体会人物的这个品格或者形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文章中找,这可以变成一个整本书阅读指导课,放手找的过程,可以先指定哪一章,或者哪一页,再完全放手,任其在书中阅读。或者书中其他人物的形象
最后总结,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复杂的,越是复杂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能为作品增分不少,当然也是和人物形象某方面可以说是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决定人物命运,若性格(形象)的塑造能和人物命运巧妙结合,那样的文学作品必定是精品。
儿童文学作品也许没有那么复杂的人物形象,到精品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肯定不简单。
用这样的方式去启发孩子的思维,让其带着这样的方式去读作品,肯定会更利于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此环节下去后就是了解作者,更利于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和其背后的创作意图。
此环节孩子部分能理解,另外一部分不好调查,但是效果基本达到,也开启了她们另外一种思考方式去读作品,认识作品。后附加环节是让学生再去介绍介绍作者,其实之前就看到了他们的摘抄,其实是没有太多有用的东西,但是江思雅自己的解读,慢慢去说也是有她的思考在的,一个肯动脑精思考的孩子不错。但是其实这个环节是可以取消的。针对此,可以再开课外指导课,可以开展阅读更多的作者信息,老师提供。让学生读更完整的作家生平简介,是否有自传,引导学生读自传文学也是不错的,故事性更强,尤其是出现在教材里的作家。然后通过详细的了解作家,再去读作家的作品,也许效果就很不一样。明白了创作者的意图,有时候比简单的了解故事有趣多了。也真正更加理解作品内容,可以从此方面去思考和努力。自己从新美南吉开始吧。没有就自己去整合发觉,这就是自己的成绩。带着这个班的孩子去完整的认识一个作家,从新美南吉开始。这也可以成为自己课外阅读指导的方向,一个作家一个作家,全部作品慢慢去读,与其囫囵吞枣不如在专业知道这一块,自己去系统引导。一个优秀作家给你提供资源足够你使用很久。
还有现在自己现在信息素养培养大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其实是背后家长搜索信息的能力几乎空白,这也是中国很多人的空白,信息素养觉悟不高,也可以从这方面去培养家长和孩子,种下信息素养的种子。(可以这样去立个小课题,基于信息素养培训下的孩子和家长课外搜集资料途径和策略的指导)信息就在那里,不知道你就不存在,那么多好东西的存在,仅仅是因为你不知道,所以不能更好的助力孩子的成长。
最后一个环节,预测,大胆预测,孩子们一开始不积极,当然和方式有关,确实可以用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只是这些操作都下来,一个课时肯定不够的。然后就自己叫起来,后来就好很多。最后带着点燃的兴趣,开始自己阅读。始终觉得,阅读就应该要给时间自己去读,才真正叫阅读。正如倩燕老师和刘微老师说的,最后那个问题不好,确实。主题的讨论,究竟主题是哪一个,一千个读者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是不定的。但是确实,最后一个问题是无效回答,且使整堂课有虎头蛇尾的感觉。现在想想,可以是谈预测效果。或者谈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儿童文学的作品,有时候让儿童自己去看,自己去说,成年人才能去知道儿童阅读视角,这也是一个有益关注点。不要过度去干预和指导,还儿童读故事的乐趣。
可以开课,让学生谈谈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去感受孩子读了这个你喜欢的故事后,是啥子感受,和你的感受,以及你希望他们感受到的,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尤其是不同点出现的原因以及亮点,这一定是儿童阅读自己的特色,以及我们成年人如何也达不到的和想获取的,也是最珍贵的。
可以采取多重方式和形式,让孩子去真的阅读,真的去表达他们自己的感受,这一定是有趣并且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