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在股市币市是以失败告终的,
只有少数人能够穿越迷雾战胜市场。
大部分人亏了钱会找借口,
怪市场波动大,
怪政策,怪监管,怪媒体。
诸如此类,
总会把自己的亏钱归咎于外界因素,
就是从来没有反省过自己。
就比如在其它行业,
领导不升你的职,
肯定不光是领导不偏爱你,
一定有自己的原因,
或者是水平不够,
或者是悟性不够,
要想进步还得从自我认识开始,
股市币市也是这样。
很多时候问题都是因为自己的水平不够,
对市场的悟性不够,
对市场规律的理解不够深刻,
这才是导致我们亏钱赚不到大钱的原因。
对股市币市的研究和操作,
我们通常不是对行业认识不深,
不是对公司理解不透彻,
而是我们的研究和思考还不全面,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套完整的市场认知体系,
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大势研判
行业认知
企业分析
资金管理
情绪控制
交易系统的“五架马车”。
这五个方面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不行,
非得把五个要素都打磨成熟,
才可能在股市取得好的成绩。
范K.撒普博士写的《通向财务自由之路》,书中认为交易有三个组成元素:
心理状态(情绪控制)
资金管理和系统开发(交易方法)
心理状态是最重要的(大概占60%),
其次是资金管理/头寸确定(大概占30%),而系统开发是最不重要的(只占约10%)。
“五架马车”中的五个要素和范K.撒普博士的三个要素是相近的,
情绪控制和资金管理是共同的部分,
系统开发对应“大势判断”、“行业认知”和“企业分析”。
多数人在交易体系的“五架马车”上犯错,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犯了盲人摸象的错误。
五个要素中,
可以粗略分为三个水平等级:
等级一,
聚焦在行业研究和企业研究上,
忽略大势研判等。
等级二,
结合大势看行业,
只看单个标的物,
忽略资金管理和情绪控制。
等级三,
做好资金管控和心态控制,
再去研判大势和标的物。
多数人是处于第一个等级上,
每天很努力去研究热点行业,
研究好公司,读研报,
参加策略会,参加调研,
但是容易忽略大势的走向,
很多人在熊市很明显的情况下,
依然逆势去找“飙的物”,
去找“逆势抗跌标的”,
殊不知大势向下,
所有标的物都会跌,
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熊市中所有标的物都下跌是大概率事件,
花再多时间“选行业选个股”都是事倍功半。
这个误区不仅存在个人投资者中,
刚入行不久的专业研究员也容易犯这个错,
不管大方向如何,
总是一味看多。
很多研究员在熊市也会亏钱比较厉害,
多数时候也是在这个问题上吃了亏,
一方面,
自己研究的标的物很熟悉,
什么内情都知道,
对自己标的物的挚爱,
看到低位时就补仓。
可是大势崩溃泥沙俱下,
挚爱导致止损不坚决,
造成深度套牢。
第二个级别的人,
对“看大盘,炒单个标的”有着深刻的理解,
理解大盘不好,泥沙俱下的道理。
通常的做法是大盘不好,
知道收手懂得休息,
大盘好了就全力进攻,
对“不逆势而动”有着深刻理解。
这个级别的投资者通常能够活的很滋润,
但是容易在风控和心态上犯错。
这个级别的人,
认为自己懂得市场了,
可是通常淹死的都是“觉得自己会游泳的”,
他们在资金管理和心态上犯错,
造成击垮多年的积累。
情绪失控导致心态失衡,
进而加大杠杆去“搏一把”,
直到遇到重大挫折,
才能深刻领会“情绪控制、资金管理”。
第三个等级的人,
走过了第一、第二等级,
对单个标的和大势的理解都不是问题了,
开始在资金管理和心态建设上下功夫,
回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阶段。
开始在“自我认知”上重新去审视自我,
发现市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
最核心的技术在于“资金管控”。
对应到那句老话:
“你如果能在股市熬十年,
你应能不断赚到钱;
你如果熬二十年,
你的经验将极有借鉴的价值;
如果熬了三十年,
那么你定然是极其富有的人。”
到了这个阶段的投资人,
我相信一定是熬过了十年这个门槛了,
少数悟性极高的人不在此列。
回到五架马车,
问问自己做到了什么层次?
对大势的短中长期走向有研判标准吗?
对某个行业足够了解吗?
对市场行业风格转换的规律有信心吗?
对标的物的研究有一套吗?
对资金管理、风险控制有自己的机制吗?
对自我的认知够深刻吗?
能控制自己的心魔吗?
如果对这几个问题,
还不能在两分钟内做明确的回答,
那么股市币市之路对我们来说还很遥远,
需要做的功课还很多,
经常亏钱,
被市场修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我们还能将亏钱、挨修理归于外界吗?
让我们以张爱玲的《非走不可的弯路》共勉:
**是啊,
不摔跟头,
不碰壁,
不碰个头破血流,
怎能练出钢筋铁骨,
怎能长大呢? **
在青春的路口,
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
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
“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母亲说: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
你还有什么不信?”
我问: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
我为什么不能?”
母亲回答: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了我好久,
然后叹口气:
“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
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
那的确是条弯路。
我碰壁,摔跟头,
有时碰得头破血流,
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当我们成长了,
发现自己不再年轻,
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
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
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
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
怎能练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投资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