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水平不够才是导致赚不到大钱的原因

多数人在股市币市是以失败告终的,
只有少数人能够穿越迷雾战胜市场。
大部分人亏了钱会找借口,
怪市场波动大,
怪政策,怪监管,怪媒体。
诸如此类,
总会把自己的亏钱归咎于外界因素,
就是从来没有反省过自己。
就比如在其它行业,
领导不升你的职,
肯定不光是领导不偏爱你,
一定有自己的原因,
或者是水平不够,
或者是悟性不够,
要想进步还得从自我认识开始,
股市币市也是这样。

很多时候问题都是因为自己的水平不够,
对市场的悟性不够,
对市场规律的理解不够深刻,
这才是导致我们亏钱赚不到大钱的原因。

图片发自简书App

对股市币市的研究和操作,
我们通常不是对行业认识不深,
不是对公司理解不透彻,
而是我们的研究和思考还不全面,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套完整的市场认知体系,
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大势研判
行业认知
企业分析
资金管理
情绪控制

交易系统的“五架马车”。
这五个方面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不行,
非得把五个要素都打磨成熟,
才可能在股市取得好的成绩。

范K.撒普博士写的《通向财务自由之路》,书中认为交易有三个组成元素:
心理状态(情绪控制)
资金管理和系统开发(交易方法)

心理状态是最重要的(大概占60%),
其次是资金管理/头寸确定(大概占30%),而系统开发是最不重要的(只占约10%)。
“五架马车”中的五个要素和范K.撒普博士的三个要素是相近的,
情绪控制和资金管理是共同的部分,
系统开发对应“大势判断”、“行业认知”和“企业分析”。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多数人在交易体系的“五架马车”上犯错,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犯了盲人摸象的错误。
五个要素中,
可以粗略分为三个水平等级:

等级一
聚焦在行业研究和企业研究上,
忽略大势研判等。

等级二
结合大势看行业,
只看单个标的物,
忽略资金管理和情绪控制。

等级三
做好资金管控和心态控制,
再去研判大势和标的物。

多数人是处于第一个等级上,
每天很努力去研究热点行业,
研究好公司,读研报,
参加策略会,参加调研,
但是容易忽略大势的走向,
很多人在熊市很明显的情况下,
依然逆势去找“飙的物”,
去找“逆势抗跌标的”,
殊不知大势向下,
所有标的物都会跌,
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熊市中所有标的物都下跌是大概率事件,
花再多时间“选行业选个股”都是事倍功半。

这个误区不仅存在个人投资者中,
刚入行不久的专业研究员也容易犯这个错,
不管大方向如何,
总是一味看多。
很多研究员在熊市也会亏钱比较厉害,
多数时候也是在这个问题上吃了亏,
一方面,
自己研究的标的物很熟悉,
什么内情都知道,
对自己标的物的挚爱,
看到低位时就补仓。
可是大势崩溃泥沙俱下,
挚爱导致止损不坚决,
造成深度套牢。

第二个级别的人,
对“看大盘,炒单个标的”有着深刻的理解,
理解大盘不好,泥沙俱下的道理。
通常的做法是大盘不好,
知道收手懂得休息,
大盘好了就全力进攻,
对“不逆势而动”有着深刻理解。
这个级别的投资者通常能够活的很滋润,
但是容易在风控和心态上犯错。

这个级别的人,
认为自己懂得市场了,
可是通常淹死的都是“觉得自己会游泳的”,
他们在资金管理和心态上犯错,
造成击垮多年的积累。

情绪失控导致心态失衡,
进而加大杠杆去“搏一把”,
直到遇到重大挫折,
才能深刻领会“情绪控制、资金管理”。

第三个等级的人,
走过了第一、第二等级,
对单个标的和大势的理解都不是问题了,
开始在资金管理和心态建设上下功夫,
回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阶段。
开始在“自我认知”上重新去审视自我,
发现市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
最核心的技术在于“资金管控”。

图片发自简书App

对应到那句老话:
“你如果能在股市熬十年,
你应能不断赚到钱;
你如果熬二十年,
你的经验将极有借鉴的价值;
如果熬了三十年,
那么你定然是极其富有的人。”
到了这个阶段的投资人,
我相信一定是熬过了十年这个门槛了,
少数悟性极高的人不在此列。

回到五架马车,
问问自己做到了什么层次?
对大势的短中长期走向有研判标准吗?
对某个行业足够了解吗?
对市场行业风格转换的规律有信心吗?
对标的物的研究有一套吗?
对资金管理、风险控制有自己的机制吗?
对自我的认知够深刻吗?
能控制自己的心魔吗?

如果对这几个问题,
还不能在两分钟内做明确的回答,
那么股市币市之路对我们来说还很遥远,
需要做的功课还很多,
经常亏钱,
被市场修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我们还能将亏钱、挨修理归于外界吗?

让我们以张爱玲的《非走不可的弯路》共勉:
**是啊,
不摔跟头,
不碰壁,
不碰个头破血流,
怎能练出钢筋铁骨,
怎能长大呢? **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青春的路口,
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
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
“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母亲说: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
你还有什么不信?”
我问: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
我为什么不能?”
母亲回答: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了我好久,
然后叹口气:
“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
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
那的确是条弯路。
我碰壁,摔跟头,
有时碰得头破血流,
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当我们成长了,
发现自己不再年轻,
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
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
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
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
怎能练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投资何尝不是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结 - 上午练钢琴;下午去吃饭,去酒店入住,看电视,去健身房 (参观);晚上吃饭,洗头,练二胡。 明日计划 - ...
    301Cl阅读 577评论 1 8
  • 突然发现老妈是因为感统失调,所以很多事情她觉得无能为力。当我们不理解他人的时候是不是也能用对待孩子的角度多一些理解...
    遇见哟哟鱼阅读 22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