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为什么要读书?来,我给你举个例子。
当你看到“夕阳余晖,孤雁翱翔”的美丽景色时,你脑海中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
前者是有文化的人,后者叫“半文盲”。
所以,多读书。
再有人问:为什么深圳的房价那么高?有两种答案。第一个回答:都是炒房团搞的!第二个回答:深圳的土地供应稀缺,而高购买力的人群又过度集中,所以推高了价格。
很明显,第二个回答比第一个回答更有深度。或者说,如果是不同的两个人给出的回答,你会认为后者比前者要牛,两个人的认知深度不一样。
所以,多思考。
中国过去30年的社会发展,从认知优势的构建角度看,大概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数量取胜,你知道的知识越多,你就越厉害;第二个阶段:以速度取胜,你学习新知识越快,你就越厉害;第三个阶段:以深度取胜,你对知识的认知越深刻,你就越厉害。
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我们拼的已经不再是知识数量的多少、知识获取速度的快慢,而是对知识的深刻认知。在这个时代,多读书已经不能给你带来优势,通过知识管理提升认知深度才是让自己利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何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就为我们全方位系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本书作者成甲,被罗辑思维评选为“中国最会学习的人”,得到APP栏目《成甲说书》主讲人。
你看,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你让我们这些人可怎么活...
好了,废话不多说,本书干货颇多,直接进主题,大家和我一起...撸起袖子加油看!
1. 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在本书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但在谈临界知识前,需要先弄清楚:什么是知识?
中国的首都是北京是知识吗?马化腾是中国首富是知识吗?我写的这篇文章是知识吗?这些内容是不是知识,答案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有一点我们可以达成共识:它们都是信息。
在作者的定义里,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也就是说,上述三条信息是不是知识,取决于了解他的人能否使用这些信息改变自己的行为。
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点头称是:哎呀写得真好!666,为你打call...然后生活照旧,那么这篇文章和所有其他类似文章一样,都只是一个信息。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受到启发,改进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这个信息才是知识。
那么什么是临界知识?事实上,知识与知识也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要比另一些知识能够更加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行为。比如,你知道从山顶上滚下的石头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当你遇到滚石时你就会往两侧跑,而不是试图顺着山谷与石头比赛。
不过,如果你懂得了牛顿第二定律F=ma,你就不仅仅能够解释为什么下落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快,你甚至有可能想办法造出火箭!
因此,像牛顿第二定律F=ma这样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就是临界知识。
你可能要问了,我们前面讲的是要提升认知深度,临界知识和认知深度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上,所谓有深度的认知能力,就是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而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所以,提升认知能力本质上就是运用临界知识去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和预测问题,要提升认知的深度,首先就要掌握临界知识。
2.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和方法
不过,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下面我们就来讲讲学习临界知识的两个底层思维(绿灯思维、以慢为快)和三个底层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
2.1 绿灯思维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叫习惯性防卫。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质疑是否合理,而是:卧槽!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
这也是为什么愚蠢的人总喜欢争辩,所以说“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答案是:建立绿灯思维。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红灯思维”。红灯思维就是一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消极处理,准备防卫:“你不了解情况。”“你懂个卵。”“你先听我说。”
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就经常出现这种问题。大多数人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父母都很喜欢替你做主,你要是说我想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他们会说:“你懂什么,兴趣又不能当饭吃。”
等到你年龄到了要结婚了,你跟他们说还不想那么早结婚,他们又会说:“你懂什么,我当年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你都已经会打酱油了。”
这些就是典型的红灯思维: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而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因此,想要通过接触新的观点和知识快速成长,就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激起自我防卫。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培养第一个底层心态——绿灯思维,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
2.2 以慢为快
我们之所以想要快速成长,就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变化得越来越快,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对于构建深度认知体系,反而是慢慢来,比较快。
作者曾经也有求快的心态,读书总是想要读得快一些,特别希望自己的阅读量很大,2009年、2010年的时候,他基本上一年要读150~200本书。
这样高强度的读书,不能说没有帮助,但今天回过头来看,我还是觉得后悔和遗憾:在应该慢的地方没有慢下来,读书为了快而快,结果导致很多知识阻塞留了下来,给后来的学习带来很多麻烦。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低水平勤奋陷阱”,为什么我们看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真正有用的读书方法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而不是一年看完100本书,然后过一阵子全忘了,这跟没看书也没啥区别。
比如我这周看了《好好学习》,这本书里提到的“临界知识”事实上就是《穷查理宝典》中的“普世智慧”,三个底层方法中的“刻意练习”也能联系到之前看过的《刻意练习》这本书。
总之,我们读书的目的是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因此需要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运用二八原理,把80%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问题上面。
2.3 三个底层方法
2.3.1 反思
要真正快速学习,不是一上来就求快,而是先放慢,练内功。就好比武侠小说里面,真正的高手从来都不是那些徒有花拳绣腿之辈,而是有着深厚的内功积累,随便一出手就能让你肝胆俱裂,经脉尽断。
而对于学习而言,内功的基础,便是反思。比如说,如果想要成为一个肌肉男,那么就要坚持不断地进行力量训练。而如果想要训练思想的肌肉,让自己看问题深刻而准确,要坚持的基础训练之一便是反思。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一种假设,而我们的假设是大脑对事实进行解读之后形成的,通过实践后的反思能帮助我们校正假设,使其更接近事实,而这其实又可以联系到我们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思维定式那一节。
2.3.2 以教为学
事实上,教别人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教别人的过程表面上是知识输出,但实际上反而能促进自己学习。
比如我现在写这篇文章,如果我自己都搞不明白作者在说什么,我怎么和大家分享呢?因此,为了给大家讲清楚,就迫使我必须去深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甚至他有些没表达的,我还要替他写出来,这无疑能大大促进我的学习。
2.3.3 刻意练习
由于之前已经专门写过关于刻意练习的文章,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详情出门左拐,七分钟看完《刻意练习》,不用谢!
3.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在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让我们回到核心问题:如何找到临界知识?怎样能够把临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实现知行合一?
前面说过,临界知识其实是对事物更底层规律的总结。如果我们要找临界知识,就要去它可能出现的地方寻找。比如那些可信度比较高、适用面比较广的重要硬学科里,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等。
像数学里的概率论、复利效应,物理学的临界质量(临界知识名字由来),生物学里的进化论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临界知识。再比如心理学的从众效应,经济学的规模效应、边际效应,也都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的临界知识。
那么,说了这么多,难道是要我们去深入学习数学、学习物理学、学习生物学?当然不是,正如我们说到的,临界知识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作者给出的方法是: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感兴趣的领域,无论是营销、策划、咨询、金融、法律、贸易等等都可以,所有现象层面的知识研究到底层之后,都会联系起来。
一句话总结就是:在做你喜欢的事情的过程中,寻找事物背后的规律。
那么,找到临界知识之后,我们又如何运用?还是那个答案:刻意练习!
哈哈哈不过这可不怪我,因为确实就是这个方法!营销专家李叫兽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你有十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里面也提到了刻意练习对提升认知的帮助。
可以说,无论你从事哪个领域,想要成为行业的佼佼者,绝对离不开刻意练习这个方法。所以,这里我也强烈推荐你去看一下《刻意练习》这本书。
饺子曰
事实上,到这里我还缺了一个部分没有写,也就是本书的第四章——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当然,之所以没写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它太重要了!我需要单独写一篇文章来详细介绍。
虽然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不过确实有一些重要的临界知识是通用的。这部分内容包括了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安全空间共七个临界知识。
这部分内容我会在下期的推送中跟大家分享,敬请期待!
最后,还是那句话:留言一句三冬暖,阅后点赞,手有余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