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歧视

讲到歧视,我们先要文不对题一下。

早上看了篇有意思的文章,说许多人喜欢用文言腔来看翻译。觉得这样信达雅。

比方说你好好的看个权利的游戏,耳边突然响起卡斯梅特的雨季。对着歌词,就有不少字幕组喜欢用古典白话文来翻译,

截个图大家看歌词感受一下:

这是原歌词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是字幕组翻译

图片发自简书App


翻译是没有什么问题啊,但哪能港呢,

就是有种你特么在看西游记的感觉。

顺手截一段西游记里的诗,孙悟空大战巨灵神,大家再对比感受一下:


这是西游记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有没有啊,有没有很像的感觉呐~

这种打油诗水平的词句,用来讲评书和写小说是绰绰有余的,但要说起个「雅」字,却是绝壁称不上的。

雅嘛,你至少要通顺吧… 这是个常识问题。

但有意思的是,大家总容易觉得「古代」的东西会比较高雅,「现代」的东西比较不入流。

好比我们经常看到的,学穿「汉服」的,就有汉服帮;学穿旧时西装的,又常有西装帮。

穿汉服,写毛笔字,讲文言文,带着小孩子学「国学」;同样的,穿定制西装,抽雪茄烟,交流如何擦亮皮鞋,如何品尝威士忌甜醇而咖啡酸苦。

人没有标签仿佛不能定义自己阶层,不追求所谓的「正宗」,仿佛就不能触及所谓的「大雅」。

凡正宗高雅,似乎总要有一套规范,一套标准流程,才能让你踏入某个圈子。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它更像是什么呢,更像是一个小姑娘。

她双休日早上还躺在床上,脑袋枕着还不知道是不是男朋友的男朋友。一边刷着抖音哈哈哈乱笑,一边在微信朋友圈转发着岁月静好:

爱你的人总会出现的,不要心急」。

然后必须配上一张六层美颜的自拍,一层也不能少。

这是人民的大雅。

但什么是歧视呢?

就是你自己可以一边刷抖音,一边在朋友圈发陀思妥耶夫斯基,别人却不行。

别人这么干就是俗啊。俗就是恶心。

你怎么能做爱呢?恶心死了。

我看不上眼的事你就不能做。所谓歧视大抵是这么个意思。

但其实远不止如此。

我看不上你,但还要假装关注你。这种歧视显然要比前一种来得层次更深一些。

就好比说,假如我们现在在美国申请大学,往往越是好的学校,你在申请的时候说自己是 LGBT 人群,或者「特别关注 LGBT人群」是一件政治正确的事情。

看不见彩虹,哪里来阳光。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而在我们这边呢,尽管「主流心态」一直在病态和不健康之间侧侧歧视,社会人自己却常常要做成一副「我很关心你们啊」的姿态。

我们以前有个台湾实习生,想写篇关于上海的 LGBT 人群父母,给他们孩子在人民公园相亲的故事。 行文里忍不住简直是要呐喊:

我们要关注他们啊!我们要同情他们。

你看,关注而同情。

别人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需要你关注而同情了呢?

而回敲一下这个逻辑:假如你并不认为别人那是病,只不过是正常人的正常行为。那你呼喊的关注和同情又从哪里谈起呢?

所以说比歧视更深层的歧视啊,就是不愿意坦荡地面对自己的偏见,又时不时地对别人表现出自我感觉良好。这就是教养问题了。

一个人对别人怀抱有偏见,这并不是本质问题。人难免会执着于自己所见而圄于原地。所谓追求进步的进步,也正是在此。

而让人讨厌的歧视是在于,明明所怀偏见,却要假装满怀正义的为自己的歧视对象呼喊:

我们要关注他们啊!

就是这么个意思。

官方固然是病,我们这一届人民,恐怕也要低头看看自己,

是不是多少也有点病呢。


汪撕葱

2018.4.14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