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间读过雪小禅的《倾城记》,已记不清书中的爱恋是因为一座城而爱上一个人亦或是因为一个人而爱上一座城,也许二者兼有。于是从此后,我开始心心念念苏州这座城,还清楚地记得雪小禅来我们学校开讲座的那次,我失之交臂,为此心生遗憾,在几只胡闹的舍友面前竟然一本正经地说起“因为她的《倾城记》,我喜欢上了苏州这座城”诸如此类一副文艺腔调的话,惹得众人嬉笑打诨,自己也觉得分外有趣,回想那时候的谈笑气氛,恰如其分,真好!
君到姑苏地,人家尽枕河。
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相思在渔歌 。
小桥流水人家绕,黛瓦白墙垂丝柳。柔情与古朴共同演绎了一曲江南水乡的梦幻歌谣,尘封在岁月里的悠久往事和着小舟上摇橹的荡漾桨声,在指缝间轻歌戏舞,曼妙多情。摇船人立在舟头,在回望与谈笑间自若吟唱,歌者心欢,闻者心醉。吴侬软语的地道腔调,配上缠绵婉约的词儿,道不尽小儿女的离愁心绪。我喜欢这声音,悠远而干净,但不是柔媚的,不是金陵古都秦淮河畔粉饰太平的靡靡之音,它是日常里的平和朴实,自然冲淡,维系着每一个文人墨客心中的江南情节而传唱了千年。绵长的歌声若是在淫雨霏霏的日子里飘进某个悠长而寂寥的雨巷,在被春雨打湿的拙朴的青石板上,在某个撑着油纸伞彳亍而行的丁香般的女子凝眸的瞬间,那定然顾盼生姿,摇曳成诗。
想象着路边有个卖白玉兰的小女孩挎着篮子,时不时在竹篮里洒些清水,驻足的人们被清香吸引,看这小女孩生得可爱,顺手带一两枝白玉兰,走过的路芳香四溢……而我也可以在旅店留下一支,手留余香,那可真算得上赏心乐事。可终究没有邂逅卖白玉兰的小女孩。
平路江上的清静和闲适些许更适合小青年们拍照玩赏打发时间、记录文字缓缓抒情的。它适合吟唱、适合写诗入画、适合品味,像一首娓娓道来的散文诗,它像天真无邪的少女,像纯白清雅的小说,它是理想生活的投射。但多多少少缺了些烟火气,少了些市井风貌的忙碌与计较。而我还想更接近生活的本来面貌,更接近苏州人更原始、朴实的生活状态,趁着第二日早晨,赶早逛一趟闹市。
这般动人的淳朴,无须刻意的雕琢,而是耐住无边岁月的寂寞,用双手和辛劳几十年如一日地守住平淡,在繁忙之中回归宁静。
苏州人生活得这样富有儿趣。河里捞上的蝌蚪装成一杯杯,需要的在小铁盒里自行投纸币,挑喜欢的带走。
自制豆芽菜,培育天数不同,豆芽长势也不一样,卷卷曲曲,忍不住想买点回去炒个菜,味道肯定比平时买的豆芽要清甜。尤其让人感动的是这样的生活态度。
窄窄的古街巷,拥不住过往的行人。喧嚣嘈杂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磨刀霍霍声、脚踩在石板上的踢踏声,是古街里最真实最淳朴的声音。豆浆油条、青团糕点、葱油饼馄饨面……早餐的叫卖传遍古巷。
高邮的咸鸭蛋,带我忆及支教那段美好时光。同窗舍友们的片段教学就是汪曾祺先生那篇饱含生趣且令人怀想的《端午的鸭蛋》,我想起她们那段为此捣腾道具的认真模样。那会儿,要是真能从兜里变出一只高邮的咸鸭蛋出来,我们非得乐坏不可。筷子头一扎下去,黄油“吱”地一声就冒出来,那眼前仿佛就真的有个咸鸭蛋在喷油,我无论如何是无法忘记如此生动朴实而又生活化的场景的。
市井人间的喧闹繁杂,却依然掩盖不了这座古城的本色。喧嚣背后的宁静,竟有种大隐隐于市的高超隐逸情怀,但于这些默默地过好生活的苏州人而言是浑然不晓的,他们也不用在乎这些。底色的平静澄澈最终孕育出一个不怕干扰的古色古香的千年梦,我想这正是文化底蕴所赐予这座老城永不褪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