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咱老陕
文,冷月秋风
咱也是上过幼儿园的人儿。
我家住在村里的老西头, 隔壁是生产队的三间仓库,在我六岁那年,村里请了一个老师,买了一块黑板,那仓库里贴了两张看图识字,拾掇拾掇便是幼儿园了。我们一般大的有20多个小孩,老师要求我们上学自带小板凳,上课时手都背到后面,摇头晃脑的念些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或弟子规之类,老师日常会教一些a,o,e,1+1,3+2,之类的简单课程,也会教跳舞,最多的还是唱歌,经常唱的就是那个很经典的”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春天最美丽......。
升小学的时候,老师教了一首儿歌,至今我们还耳熟能详,也堪称经典“一点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张开口,言字往进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老师说这是打一个字,念“biang”,就是biangbiang面的biang,汉语字典貌似没有,到现在我们都写的不大明白呢。
我的家乡在关中道上,这里盛产小麦, 老家的人以吃面食为主,这biangbaing面也称扯面,农村的婆娘最爱做的就是这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再泼些辣子,捞一碗劲道滑溜,吸溜吸溜吃完那是半天也不会饿,心里这一个踏实。
说陕西,道陕西,免不了要说道说道这陕西的八大怪,且听我细细道来: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把醋调酸,吃一碗,耐一天。现在的陕西农家人还是保持一天两顿饭,晚上基本不吃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西人的性格是著名的“生噌冷倔”四个字,所谓的“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其实也不是真地不讲理,说白了就是直肠子,比较倔强,任性,估计与常年吃这面有关系,陕西人由来心直性耿,天不怕地不怕,典型代表就是蒲城人杨虎城将军,西安事变,着实把天戳了个窟窿。
第二怪:锅盔大的赛锅盖,出门干粮人好带。我们那儿人,家家都有一口大铁锅,虽然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煤气灶,经常也会用大铁锅蒸馍,或烙锅盔。记得小时候,家里烘了柿子,父亲装满一车,带着哥哥出远门去卖,得好几天才能回来。母亲总是烙些锅盔馍,这馍外焦里酥,清香可口,放个十天八天都不会坏,母亲把馍小心翼翼的装到白布袋子里,这就是爷俩一路的干粮了。
第三怪:油泼辣子一道菜。关中人,脾气怪,辣子夹馍不就菜。陕西人到现在都是没菜,没油,没肉都没关系,就是不能没有辣子,以湖南,四川吃辣为先锋的,不知和陕西人是否敢一决胜负呢。贾平凹在散文里写到:“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囔囔”,这就是陕西人的风貌。最有趣的是,不管是父辈在家,还是我们在学校住宿,一根线辣子沾些盐,一个冷馍,吃的那叫一个爽,即便是龇牙咧嘴,大汗淋漓,过把瘾就行。
第四怪:老碗似盆分不开。关中汉,真实在,老碗盆盆分不开。农家人,在庙会上,给家里买的都是那种青花大瓷碗,以前大人从地里回来,总喜欢捞一大碗面,端到门口,几个人一边吃一边谝闲传,也省的回家盛,这大老碗还是好,少了麻烦。
第五怪:家家房子半边盖,房子半边盖,屋檐滴水不流外。陕西是旱原,以前没有自来水,一个村有几口井,或着去水泵那接水,大家对水是极为珍惜的,有的山里村庄还是打的地窖,遇到天阴下雨,都收到自家窖里,经过沉淀,洗衣也做饭。应了那句“肥水不流外人田”。
第六怪:有凳不坐蹲起来。站着腰疼,坐下窝,蹲着说话最侃活。以前农村里家门口都有门墩石,老人点一锅旱烟,青年人饭后蹲着聊聊天,那个光阴才是美呢。
第七怪:妇女帕帕头上戴,蹚土多,太阳晒,出门帕帕头上戴。秦处西北,黄土千丈,若是天晴,日照强烈,久晒灼人。小媳妇,老婆子,出门习惯顶个手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防尘,防晒,都挺好。现在这手帕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个别老年人还是老习惯。
第八怪: 秦腔吼起来。拉弦索,敲桄桄,自娱自乐吼秦腔。秦腔是百戏之祖。有人说秦腔有三要素:唱者身体好,观众胆子要大,舞台要结实,当然这是调侃。嫂子是个秦腔迷,今年回家她和小孙女一唱一和,声音高亢激昂,荡气回肠,我的手都给拍疼了。
流行的八大怪,后来还添了两怪。睡觉枕砖块,女子不对外。 我父亲一生不枕软枕头,只会枕硬东西入睡,他有一个石膏枕头,貌似玉,乳白色,枕头很光滑,父亲去世的时候这个枕头也一直陪着。关中道一般风调雨顺,很少有旱涝水灾,所以陕西人都比较恋家,这是通病,女子也都是不太愿意嫁到外地,考上学的,远嫁的也不多,更别说,一般农村的也就是是十里八里的。
如今,虽是远离家乡,但仍吃的用的,还是喜欢 老家的味道,还保持老家一些习性。就是那个秦腔,吼一句,也是说不上的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