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 杜冰冰焦点初15期坚持分享第425天 2020年6月12日
冒充者综合征
一对父子咨询孩子的学习问题,爸爸说:“以前孩子学习还可以,现在直线下降,已经快没救了。”我让这位爸爸再把问题明确一下,“还可以”是什么程度,“没救了”又是什么状况。他说:“以前成绩能保持班里前五,现在基本上都是二十多名。”儿子反驳说:“我上次考试第十三。”爸爸立刻拆穿:“那第十三名也算数?几门副科都是开卷,你主课考得怎么样,自己心里没个数?”儿子欲言又止,我说:“初中二年级班里前五怎么能是‘还可以’,那应该是很优秀了啊,而且二十名也不是‘没救了’,还是中等偏上的成绩;开卷考试也是考试,大家都开卷,为什么名次不算数?”孩子听我这么说,眼神立刻亮了一下,他爸爸接着说:“也不是啥好学校,就是个一般的初中,换一所好点的学校,他这成绩就是垫底。”我眼看着孩子的眼神又暗淡下去了。
曾经有一位女性来访者,是一名设计师,有很好的学历背景,也有不少获奖的作品,可是她一直活在焦虑中,觉得自己是在骗取高薪,担心别人发现她业务不精,根本配不上职位和收入。我说:“你明明有很拿得出手的作品和业绩啊。”她说:“唉,你知道有时候运气来了是挡不住的,但谁都不可能一直那么好运。”我说:“但是好作品有目共睹,拼的是实力,不是运气啊。”她说:“这些作品都是团队创作的,进入一个好团队,别人就把我带起来了,我没发挥什么作用。”总而言之,她一再向我证明,自己就是个滥竽充数的冒充者。探索她的成长经历,父母对她的教育和前面提到的那位父亲极为相似,不仅对她要求严格,而且在她取得成绩时,随意否定她的努力,把她的成绩都归功于外在因素。
“冒充者综合症”是1978年由临床心理学家保琳和苏珊娜提出的,她们陆续接触了150名女性受访者,这些女性都非常努力刻苦,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她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的价值,认为取得的成绩都是因为运气,或者别人看走了眼。“冒充者综合症”也叫“自我否定倾向”,导致这种心理的原因和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关系重大。如果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孩子就总担心自己不够完美,尤其是因为出色优秀而受到过多关注和赞美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压力更大。一位初中的女生,考了年级第一,面对众人的夸奖,她却偷偷哭泣,这不是矫情,而是担心下次成绩差了,别人发现她是个冒牌学霸;还有另一种极端态度则是,无论孩子如何努力,总是得不到肯定,孩子取得了成绩,父母会告诉他,这只是侥幸,或者是因为对手太弱,而不是孩子足够好。无论是期望过高,还是否定打击,都会在孩子心里埋下“自我否定”的种子,让孩子不敢相信自己可以变得很优秀。给孩子一些肯定,不要把他变成一个“冒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