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又是四月天,作为一枚“小资”(是资深的资!)单身白羊女,内心还是不可避免地有点慌了。然而,比起可遇而不可求的恋爱结婚,似乎眼下还有更实际的事情可以去做,比如升职(或升值),比如写作,等等等等。实际的目标不少,不实际的更多!物质与精神,严肃与趣味,哪一样都不能一蹴而就。前有岔路数条,后有时间的紧迫感催促,似乎越是慎重,就越不能迈出脚步,正如舟行水上,原处盘桓,时间过去不少,总无寸功可收。因此,我时常被一种无力和失望的情绪袭扰。
或许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冥冥之中总会有“答案”或“线索”浮现。所以,前两天我偶然点开了李笑来老师的《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看到David Saracino的漫画《11 Lifetimes》。
从古到今,不论抓周还是谈理想,可能我们已经“被习惯”去设定“人生目标”。可以替换,但不能没有!实在没有,总要有个近一点的目标,比如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之后,以这个(终极)目标为价值评判标准,分别设定大小阶段目标,进而展开行动。如果我们的目光和时间稍微有所偏离,还会被动或者主动地产生愧疚感,受到批评或者进行自我批评。可怕的是,这一过程很可能会重复产生,就像一个接着一个的漩涡。
现在看文的你,是不是也曾经对自己失望过?还很多次?反正我是!
可《11 Lifetimes》让我突然想通了。原来,人生百年,是可以选择活许多次的,甚至还可以为自己的每一“世”选择不同的“主题”。那么,所有的那些想法、目标,甚至贪念,不就都有机会去尝试和努力了吗?“七年就是一辈子”,我很喜欢李笑来老师的这个题目,它妙就妙在,将收获和“切换”的时间设定在了一个可预期、可接受的时间范围之内。七年既足够让一个普通人在某个领域内小有成就,并且获得相应的回报;又不至于因为进程拖得过长,迟迟得不到收获的喜悦,或者因为迟迟不能进入下一“主题”,而对最初的设想产生怀疑或着失去兴趣。《大学》开篇就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下一“世”的就在那里,这一“世”先尽所能地做好这一“世”的事,既来之,则安之。就是这个道理。
与生命的轮回不同,对个人也更为有利之处在于,“世”并非毫无关联,而是随着每一“世”的努力,我们习得并精通了一项技能,由此获得的“身份”和“收获”,将会始终伴随今后的每一“世”。随着能力不断积累和丰富,我们将会有更宽阔的视野和空间,并能够更轻松地选择“主题”。一个人掌握了自己的人生,不就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