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晨读分享的书为《做,就对了:斯坦福大学未曾公开的成功课》 。
1 过多的信息会抑制行动
讲个朋友相亲的故事吧。朋友有一年除了工作,其余时间几乎都在相亲,不要惊讶。相亲初期时,还有感觉不错的人,但又因为其他原因,比如女生哪里都好,就是身高可能比想象中矮一点,结果就放弃了。后来也有遇到身高要求符合的,但又因为其他原因不了了之。可越往后走,渐渐地好像都没有感觉了,有些人比之前觉得可以的人各方面都还要好,但都没有定下来,答案是,总感觉哪不合适样。也没有标准了。那一年即使相了很多对象,都没有成功。挑花眼了。
因为身边认识的人比较多,也都觉得朋友不错,所以介绍人很多,同样介绍的对象是介绍人的两至三倍,选择很多。大家总觉得这么多人不管是碰,也会碰到自己喜欢的人吧,但由于朋友真的挑花眼了,所以什么都不敢选择,导致还是没有遇到合适的对象。
后面的几年,由于介绍人变少(很多人都觉得他太挑了,没有遇到特别好的女生都不敢说),相亲的次数也变少了,结果没相几次就遇到了现在的老婆。
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千万不要以为选择多就是好事,挑花了眼的结果就是什么都做不成,导致行动无疾而终。
2 发现水的并不是鱼
如小标题一样,发现水的肯定不是鱼,因为鱼没有离开水,所以并不知道它生活的环境是怎样。如果我们人类也不聪明的话,可能也会不知道空气的存在。
环境的局限会造成认知的局限,而认知的局限也会影响思维的局限。当我们在一个环境中待久了,是很难换位思考的,因为不知道另一个环境,就很难想象不在已知的环境中会怎样。
就像我们现在写感悟一样,如果输入的少,没有见过的东西变多,自然就会不知道怎样写,即使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显得苍白无力。
所以跳出你现在所处的环境,或是走出你的习惯和固有的思维方式,去拥抱新的可能性。
认知域变宽,知道的可能性变多,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了困难解决的办法也相应变多。那具体要怎么操作呢?
很简单,在已知的环境中待久了,就勇敢去另一个环境看看;输入的少,就尽量多看书,多看电视,多看电影,多看新闻;工作中没有灵感或遇到瓶颈,就请假出去走走,看看世界,去你之前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事,不知所措,想要逃避,那就勇敢的逃避,去做想做的事,去见想见的人,也许就会解决现在的困境。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拓展你的体验边界,多见识,可能就对当前的问题有不同角度的认识,问题也容易解决。
3 最小成本实验法
首先解释一下最小成本实验法是什么?就是当你有一个设想后,不要急着铺大盘子,要等到你的设想被验证以后再付诸进一步的行动。
即使不是创业,这在生活、工作中也非常常见。比如想学其他专业,想来想去决定看一些大部头的书,一买就是二十本、三十本,结果第一本还没有看完,就被这些专业的文字吓着了,因为很难,所以坚持不下去,钱也花了,书也决定不看了;还有想做烘焙,看了几期节目,连做都没有做过,就把全套工具买回家,想着一定要学会,但做了一次,失败了,就觉得自己没有天赋,不是做烘焙的料,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这时候,不要试图把精力一股脑全部投进去,而是先要买一本书,看了之后再决定买更多的书;想要学烘焙,先去蛋糕店或其他相似的店去学习学习,或是参加培训,做好了再去买工具。
我们生活中像上面的情况遇到的非常多,但大部分时候都很盲目,所以要扩宽自己的认知度,在做决定的时候,适当收缩选择范围,遇到问题时,拓展自己的体验边界比执着于问题本身更有效,不要追求一步到位,小成本试错才是成功的前提。
最后,遇到问题,按照上面的方式做,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