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想到这本书是讲哪方面内容的吗?少有人走的路,指的是什么人? 走的又是哪条路?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一见面,永远都在不停的抱怨,几十年过去了,生活还是老样子,而抱怨的还是那些事。
每年都会买一个漂亮的本子做完美的计划,到了年末的时候,发现每次都只写了开头。
一辈子都在寻找真爱,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人到中年,更加慨叹真爱难寻,知音难觅。
你认识这样的人吗? 又或者这些也都发生在你我身上。每次见面,她都是不停的抱怨老公,历数老公的种种不堪,而这样的日子一过30几年;每次见她都信誓旦旦说要减肥,可下次约会直接去了火锅店。
你说日子不都是这样过的吗?每一次的痛苦过后,你都对自己说,“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于是,大部分人就这样重复地过生活。 你想过有一天,也许会不一样吗? 也许还有一条新的路呢?
今天这本书,就将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真的还有其他的活法吗?我可以做到吗?
本书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M.Scott Peck),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曾经在美军中做了九年的心理医生,在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治愈了成千上万的心理疾病患者,被美国民众称为“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
这本《少有人走的路》,是在派克见过太多人的痛苦与困惑后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为人们提供“自我成长、心灵蜕变”的人生指南。通过真实的案例,唤醒人们主动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勇敢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来开启这段旅程吧:
第一部分:自律
是什么让我们重复着过去的痛苦,寸步难行呢?
我们一直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呢?
不得不承认,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生活当中的痛苦,没有人愿意去面对,更多时候也不知道如何面对。
有的人选择无视,回避问题,假装一切都没有问题;有的人选择拖延,以为拖着拖着,问题就会自动消失;有的人干脆转移目标,拼命工作,用嗜酒赌博来麻醉自己。
作者在这里明确指出我们会为逃避痛苦付出更大的代价,导致我们患上各种心理疾病。
而正确的做法是,我们不再把痛苦看成魔鬼,而看成帮助我们心智成熟的礼物。当我们看到痛苦的非凡价值时,勇敢面对,主动承担责任,就没那么难了。
解决了痛苦并不可怕这个问题,那接下来怎样做才能借助痛苦实现心智成长呢?答案是:自律,积极主动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具体来看, 自律的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 原则很简单,却是3岁小儿都知道,80老翁做不到。
这些原则只会帮助到那些真心愿意面对痛苦,诚实渴望心智成长的人,首先拥有正确的态度,然后需要反复练习。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原则:延迟满足感。 先解决最困难的问题,再享受令自己愉快的事情。把生活方式调整成“先苦后甜”。
派克在书中讲了一个30岁财务分析师的困惑,她想改掉自己总是拖延的恶习。派克尝试从很多不同的领域入手,都没能找到症结,直到问了一个他自认为很愚蠢的问题,“你是怎么吃奶油蛋糕的?”
于是他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原来这位财务分析师都是先把奶油吃完,再吃底下的蛋糕。拖延的原因也就非常清楚了。 她先完成了轻松和快乐的工作,那后面困难麻烦的工作,肯定是能托多久托多久了。
派克建议她先完成令她感到痛苦的工作,剩下的时间用来享受快乐的时间。她完全同意派克的建议,很快就改掉了拖延的习惯。
不去面对,反而延长了痛苦的时间,不是吗?推迟面对,更加倍了痛苦的程度,不是吗?而那些不愿推迟满足感的人,往往来自缺乏爱的家庭。 父母的以身作则,关心陪伴,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自爱的价值观,更容易做到推迟满足感。
我们看第二个原则:承担责任。有一种人,怨天尤人,他的问题永远都是别人造成的;还有一种人,但凡发生不好的事儿,都揽在自己身上,默认为“都怪我”。
一种是什么责任都强加给自己,叫神经官能症;不愿意承担责任,推卸责任的,叫人格失调症。前者让自己很纠结痛苦;后者是让身边的人痛苦。在治疗上也是前者比后者更容易些。
派克给我们讲了他帮助美军士兵解决酗酒的案例,这位美军士兵把自己酗酒的问题归结于驻扎在冲绳岛,在派克的不断引导下,他始终都不愿意为自己负责任,最后因为他的酗酒问题,被开除军职。
整个过程,面对派克的引导,这个士兵一直在抱怨该死的冲绳岛、吵闹的营房、距离远的图书馆, 认为大家都这样,这又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 这是典型的人格失调症。
相对的,把责任都怪罪在自己身上,认为自己不好,是自己出问题的,派克也讲了一个军人家属,她认为不合群,融入不了家属俱乐部是自己的性格有问题,非常痛苦。
经过派克的治疗,才发现其实是她的智商远高于正常人,其实没能和别人达成一片,是因为环境并不适合她,不是她有问题。 于是,她果断离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作者提醒我们,不要推卸责任,更不要责任全担。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与那些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划清界限。
我们来看第三个原则:尊重事实。这个原则听起来很容易,但却是很难做到。 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才是事实,只能透过自己的“过滤镜”看世界。
父母会依据自己手中的地图来指导孩子,却不知道现在的世界早已经变了样;
一个人总会根据早年的经历,来判断未来。 派克也讲了一个移情程度过重的程序员,从小父母带给他很多的失望,于是他认为父母是不值得相信的; 等他长大后,他把这样的情绪带到了工作、感情当中,最后也带到了跟派克的心理咨询过程中。
在跟派克协调时间的过程中,他认为派克也是不值得信任的,再一次印证了自己童年的经验,最后不得不让派克宣告治疗无效。
尊重事实,需要从过去的“人生地图”当中跳出来,随时随地更新地图,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清空、挑战自己,带来心智上的成长。
最后一个原则是保持平衡。自律不是死规定,是有要求,却不苛责。 是推迟满足,不是压抑需要;是承担责任,又是划清界限;它是有弹性的,甚至是有人情的。
派克讲了他陪女儿下棋,在求胜欲和哄女儿开心之间做的平衡。放弃了那个一心求胜的自己,选择享受陪伴女儿的美好时刻。 每一次平衡的背后,都隐含了一次放弃。
成长的过程,要肯定自己,保持稳定; 同时又要放弃曾经的自己,寻求更新。成长正是这样一个平衡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从自律开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