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两个好友在闹别扭,突然心生此问。
姑且称这两个朋友为A和C。A和C本是大学同学,毕业后留在同一个城市。 两个人无论大事小时叫上彼此,逛个街,吃个饭,然后发个朋友圈晒一晒,迎来一片羡慕之声。A的男友也在这里。毫不夸张的说,这一年C和A睡在一起的次数绝对比她男友多得多。C总是玩笑着说,我这电灯泡啥时候是头啊。A说没关系,等你有了对象咱们一起玩。两人各自憧憬着没好的未来。彼此生活圈子里的人都知道对方,互黑是他俩交流的方式,两人说话百无禁忌。就是这种百无禁忌,慢慢地慢慢的心里难免犯嘀咕,她是不是就这样想的。网上不是说玩笑总有一点认真。友谊开始出现第一道裂痕——猜忌。
一年又过去了然而猜忌并未因为时间增加而减少,同时其他裂痕悄悄蔓延。其实在本人看来是很小的事。C在网上买了两件衣服,但是她没有网银,就给A打电话,让A帮忙付了钱。但衣服到了,C觉得质量不好,又让A帮忙退货。但是一天A和她其他朋友聊天,说到,也就是C吧,其他人要是这么麻烦我,我早不干了。恰巧C听到了,心中有些介意。因为A不止一次的在公共场合对C说,C你看我对你多好,我对我对象都没你这么好。然而,这样的话在C听来就有点挟恩图报的意思了。
后来聊天发现,C是那种凡事都把朋友放在第一位的人,比如,A的男友出国了,C会第一时间赶到陪A吃饭聊天,怕她心情不好。A家里漏水了,C会从同学生日会离场,因为她觉得我的朋友需要我,我一定要在她身边。所以买衣服退货这种事于C来说根不叫事,他完全没想到A有此一说。她认为朋友嘛,不就是需要的时候陪在身边。然而,A却屡次打破她对朋友的定义,因为C心情不好或情绪低落时,找A聊聊天,A总是各种忙,忙工作,睡着了,忙着姐姐过生日等等等等,总之每次需要的时候总会不在。当然,过后A也会回电话给C,但是C已经自行消解掉了烦恼,或者用其他方式排解掉了,所以A的电话于C而言是迟到的。C难免觉得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不在。久而久之不免心生失望。不失望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抱期望,那么问题来了,这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怎能不抱期望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淡化感情,所以二人的友情再受创伤。
终于,又一次的失望后,C决定将A从心中移走,不在做闺密,不再做最好的朋友,只要普通的关系就好,她不想在失望。了解之后发现,原因是C失业了,一个人在家呆了一个月,基本没怎么和外界交流,正处于自我否定期,偏巧又被家人安排相亲,C本人是很排斥这种方式的,何况在这种情况下。C想得找个人聊聊了,不然这样的情绪太久了会疯掉的,她觉得她自己的方法已经无法排解这种持续的抑郁。于是想到A,给A发消息,A晚上能不能去你那里睡。然而她万万没想到A的回复是,改天吧,今天来事了,怕你来了聊太晚休息不好。无疑C接受不了A的回复,直接将A拉黑。
二人的关系于我看来,无非就是一个太在意,一个不在意。就像两只刺猬相拥,总会刺伤彼此。太过了解彼此会不会变成不了解或是误解?或许这二人的关系是特例,也或许二人对朋友的定义不一样,总认为把最好的留给了对方但却不是对方想要的。花这么长时间来研究这个复杂的关系真的很烧脑,没见过这种感情。是不是真应了那句话,世界上最热烈的感情往往会有最惨淡的结局。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不是刚刚好,平淡又重道义,不必太近,不必太多苛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