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数学教学学习笔记之八(1109)
学习过程是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道不多到知之较多,最后形成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学生自身认知行为和认知能力的转变,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帮他们完成这个转变过程。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才是有生命的、有实效的。
策略三:走进自我——设计教学的整合点
教学中也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积极、热情,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仔细回味却发现,学生在数学上的真正收获并不多。“热热闹闹”的学习场景下,是不是学生真的参与了?是不是完成了所有的教学环节,教学目标就达成了?
学生感觉新知缺乏挑战性时怎么办?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万以内数比大小”,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过百以内数的比较大小,而千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方法基本相同。基于上述基础,教师从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创设了“数朋友参观海洋馆”的趣味情境,复习百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比较位数不同的数,比较位数相同的数,巩固复习,在抽数游戏中巩固深化,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教师上完课后静下来反思: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兴奋,是对教师设计的多彩情境的反应,还是思维上的活跃?学生的满足是停留在情感上,还是既有情感上的也有知识上的?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对另一个教学班展开了课前调研。
调研目的: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再度设计教学,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了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测试。
测试形式:知识问卷、访谈
问卷内容:万以内数比大小前测试题
试卷的结果分析:
①测试结果:全班45人,41人全对,4人有错。
②错题举例:6585070(此题2人错)2351679
③与出现错误的同学谈话,询问错误原因:
658与5070比较,是因为没有看清楚两个数都是几位数,只看到从左边起的第一位,6比5大,就填成大于号了。251和679比较时出现的错误,也是这个原因。
访谈学生的问题:
你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的?你认为咱们还有必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学习这部分知识吗?
分析测试和访谈的结果,可以发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利用知识的迁移,比较出万以内两个数的大小。但是,对于其中的算理以及比较的方法,有一部分同学还不理解。
教师依据对学生的访谈及调研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决定把四位数和三位数的比较大小放在一节课,把情境作为知识承重墙,把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作为重点,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理解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或相同时如何进行比较的算理。在讲授算理时把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放在首要位置,因为这是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