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重阳节,也称敬老节。女儿所在的学校发来短信,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
我们应该发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在重阳节这一天,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致以节日的问候,感谢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多关心、照顾他们,多陪他们聊聊天,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他们的乖孙子、乖孙女。同时向全社会的爷爷、奶奶伸出关爱、帮扶之手……
我知道,学校通过这种方式的初衷是好的,督促孩子们在重阳节到来之际能够以实际行动来敬老爱老,让家中的老人感受到来自晚辈的温暖。但说真的,我挺不喜欢这种方式,敬老爱老难道只限于重阳节这一天?而且还要用“倡议”的方式来进行!
不用说,明天的微信朋友圈里面肯定有一大波家长会将孩子敬老爱老的图片,再配以煽情的文字发布出来,希冀得到大家的点赞和好评。在我看来,以朋友圈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敬老爱老,那只能是作秀,甚至摆拍,其真实目的只是想看看发布了这样的图文之后,能得到多少亲朋好友的点赞。
去年重阳节我的朋友圈就被这样的景象所占据。如果今年依旧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只能表示“呵呵”。
当然,我会将学校发来的这条短信给我的女儿看,让她知晓学校的意思。但是我一向认为,尊老爱老,这是无需多言的常态。
《弟子规》中早就说得很明白:首孝悌,次谨信。这个道理我想每个人不用提醒都会知道该怎么做。问题是,如果家长对待长辈从来都是冷暴力甚至恶语相向,那么他的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即便在重阳节这一天,也会依然如此。所以,这不是一份倡议就能够皆大欢喜的事情。
上午看到一则让人又辛酸又欣慰的新闻,说的是生活在贵州一偏僻山村里的6岁小女孩王安娜,从小父亲入狱、母亲离家出走,没有享受过一天来自父母的呵护。面对有腿疾的奶奶和92岁的曾祖母,她幼小的身躯硬是撑起了整个家。洗衣、做饭、去田里摘菜。面对病痛和生活压力,奶奶经常会伤心流泪。每当此时,安娜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守在奶奶身边,安慰她。尽管如此,她依然笑容灿烂,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她说,她要当一名巴啦啦小魔仙,这样就可以帮奶奶把家务活都做好了。
她的不幸,让人心痛。如此乖巧懂事,又令人欣慰。在她幼小而善良的心灵里,尊老敬老早已成为她生活的日常,根本无需提醒。如今,她得到了政府的资助,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去学校上学了。看到镜头中笑得如阳光般灿烂的王安娜,我想她的未来一定会很幸福,会珍惜所获得的一切。
而我的一位朋友,他的儿子已经上初中了。有一次请我们吃饭,让我看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象:坐在孙子身边的奶奶,每当一道菜上来的时候,就一定会先伸出筷子颤颤巍巍地夹给旁边她口中“乖孙子”的碗里,而她的“乖孙子”也理所当然地坐在那里享受着奶奶的“服侍”,玩着手机,没有任何表示。
而他的妈妈也如出一辙,口中叫着“宝贝”不停地给孩子夹菜。整个饭局,他们口中的“乖孙子”、“宝贝”此起彼伏,但我始终没有见到这位“乖孙子”、“宝贝”给坐在旁边的奶奶夹过一次菜,给自己的父母斟过一次茶水。
所以,不难想象,这样的一个家庭,这样的孙子,成年之后,他会怎样对待自己的长辈。即便将敬老爱老的倡议摆在他面前,想必也会是一脸的冷漠和无动于衷,还不如他手中的手游来得亲切。
先贤孟子老先生早就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要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因为我们都会有老的时候,都希望自己的儿孙绕膝时,得到的发自内心的欢笑,而不是长长的一声叹息!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记得,你对自己的长辈怎样,你的儿女将来也会对你怎样。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营 写作训练第005/36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