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在临死之前向自己爱了一生的男人写信,倾诉自己的沉甸甸的深刻感情。收到信的人,却只是轻飘飘的遥远的声乐般触动。
我不太喜欢这个悲伤的故事。虽然女人的感情狂热,挚烈,深沉,委婉,是世上少有的纯真。但是同为女人,我只愿你可以找到那个可以治愈你的人,而不是把自己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女人为什么走着这条艰辛的情路而义无反顾?估计得从她的童年说起。女人有着怎样的童年呢?她自述“以前的生活阴暗混乱,就像深埋在内心深处的地窖,堆满了那些我不愿再想起的、发霉尘封的人和事。”她的父亲早逝,母亲整天心情郁闷,落落寡欢,靠着养老金过日子,总是胆小怕事。她和母亲深居简出,生活圈子狭小,不喜交朋友,以致女人被邻居用硬邦邦的雪球打得头破血流,也没有谁可以伸出援助之手。
就是这样一个生性腼腆、胆怯羞涩的女孩子,“我身边没有‘别人’,没有人可以倾听我的心事,也没有人指点我、提醒我。我没有见过世面,甚至没有半点心理准备,就这样一头栽进了自己的命运当中,就像跌进万丈深渊。”
那时的她也还是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对于新鲜的与自己见过的完全不同的生活圈子的人出现,她的想象已经让男人有一种丰富、奇特、神秘光环。她对男人拥有的东西——印度的佛像、意大利的雕刻、色彩鲜艳夺目的巨幅油画、有着漂亮封面的书充满惊奇,觉得它们都是那么奇特、那么别致。
也许那是她想要的生活,那样和现实不一样的生活。她受激励学习猛进,跃升为全班第一名;看书到深夜;甚至突然以一种不屈不挠的毅力练起钢琴;把衣服刷了一遍又一遍,仔细地缝补,干干净净。
自此,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也许在女孩成熟的某天,会有不同的选择。也许可以习得拯救自己的办法,会理性认识和分析这个世界。只是她偏执的拘禁于自己忧郁的世界里。也许她此时生病了,得了很严重的忧郁症。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得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事了。在十六岁到十八岁那两年,她和家人住在一起,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囚犯,一个被遗弃的人。她的继父性情平和,沉默寡言,对我很好,母亲对她更是百依百顺,似乎是想补偿她无意中犯的过错。身边有不少年轻人围绕着我,讨好她,可是,她总是执拗地拒他们于千里之外。
如果后来她视男人如拯救自己的英雄,受尽折磨苦难生下孩子,一次次的跳进自己挖的坑,抛弃任何可以重来的机会。以致于孩子死去,就是她自己生命的终结。这个是她自己一次一次的选择的结果,也只能由她自己承担。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或者你有个不幸的童年,但是那不是你一生不幸的原因。成年以后的不幸是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这是你自己选择的,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强势脱离自己苦难的童年,比着《欢乐颂》的樊胜美有着更大的能量。如果我们还弱小,那么请努力,多读书,多思考,理性分析,增加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判断,拥有周全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