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
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论述万物相对而生的话句中我们明确地感悟到了老子闪光的辨证法思想。
老子提出的"道"化生出了万物,也形成了互为对立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的。有和无是相对的,美与丑是相对的,善与恶是相对的,难和易是相对的,长和短是相对的、高和下是相对的、音和声是相对的、先和后是相对的,它们既相对又相反。在这相对和相反的关系中呈现出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形成的。
西方人在对立中看出的是斗争,所以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老子在对立中看出的是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相转化,进而形成"阴阳和谐"的思维方式。
在这里老子给我们的最大启发就是:在困难中要看到希望,在胜利中要看到危机,在斗争中要看到和平,在和平中要关注矛盾。要始终以发展的、变化的观点面对世间的一切,而宇宙发展的总趋势则是通过“玄之又玄”的过程达到越来越好的玄妙之境。
既然世界总的发展趋势必将是越来越好的,那么在现实存在的矛盾之中,我们就必须善于看到光明的一面,要用阳光的心态,美好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好的心态就会产生更好的结果,这是创靠幸福生活的一个秘诀,也是我们要善用辨证法的一个大智慧。
从“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话中我得到的感悟是:“说好话,做好事”,也是用美好的心态面对世界的具体做法。
可以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的一句至理名言,它被很多人从字面上理解为一种消极的思想,其实不然。这里的"无为"要理解为就是不要加上主观臆断地去"妄为";而"不言之教"就是不要加上自己的错误言论去误导别人。因为语言是自己思维的外在表现,自己的思维如果陷入后天的价值判断就是主观臆断,何况语言永远都无法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平时所说的"词不达意"、"言多必失"指的也是这个意思。人的思维中如果加上了后世的伦理判断、价值判断,往往就会远离事实,不能准确反映自然的、本质的东西。所以老子强调,不要人为,不要主观妄为,不要用语言、概念来教育别人。有一句话叫做:"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意思。“处无为之事”是言“治”,“行不言之教”则是言“教”。“不言之教”所追求的教育结果是创造全社会的共识,形成共同的道德理念,因为世界的根本规律是至诚不移的。依道而行这一共识的形成必然会成为改造现实世界的巨大力量。“不言之教”实际上是将人类的道德修养付诸解放心灵、求证大道的实践过程之中,是对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
一是要真正知道你要的到底是什么?明确究竟该如何去做。舍弃所有“滥言”、“妄为”,追求真正有利于创造全人类幸福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二是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不滥言,不妄作”。该说则说,不该说则不说;该做的一定要做好,不该做的决不去做。三是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要用自身的行动为民众树起一面旗帜,用自身模范的正确行为感染和教育周围其他的人,坚持依循自然规律做事,永不胡作乱为;要坚持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反对乱发号令。”无论是做事还是行教,都要做到依道而行,恰如其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从“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段话中我们得到的第三个感悟是:要用宽大的胸怀,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太阳给了万物光辉却并不是为了求得辞谢,大地滋生了万物却并不是为了据为己有,大道所处的状态永处于不断发展壮大的非常态之中,人类要参悟大道,就要彻底转变价值观念,学习太阳和大地无私而为的恢弘,悟透大道“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至理,不断地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创造日益美好的新生活。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有不居功自傲,才能更好地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创造出更好的成果。如果不前进、不发展就会慢慢地走向衰亡,这也是我们需要牢牢把握的一个大道之理。
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那种真正意义上的,任何人都能绝对理解的道理。比如:“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道理,但是正在病痛中的人,与一个身体还很健康的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快要病死的人,与一个只是感冒发烧流鼻涕的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是完全不一样的。道理是相对的,对道理的理解,更加是相对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叫糊涂,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叫清醒,清醒之后主动放下清醒才叫混沌。不要把“糊涂”理解为“混沌”。“分不清是非”肯定不如“分得清楚是非”,人要非要抵达了真正“分得清楚是非”之后,才能领悟到其实并不存在着什么是是非非,才能理解宇宙中并没有什么是“是”,也不存在什么东西为“非”。所以,不要给“糊涂”的人讲“混沌”,也不要给还分不清是非的人,讲什么“无为而无不为”,讲什么黑白之间才叫色彩缤纷。人生就是这样,当一个人还抓不住人生重点的时候,还没有体验过什么是人生重点的时候,还没有全力以赴投入到重点的时候,还不曾把重要的事做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是无法理解“重点”之后是没有重点的,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自成因果。并没有什么“无关紧要的事”和“重要的事”,只有“主动的事”与“被动的事”。所谓“无关紧要的事”与“重要的事”,只能归属于被动的事情之类。对于以主动的态度去把握自己人生的人来说,每一件事都是心甘情愿的事;对于活在当下的人来说,每一件事都是全力以赴的事,全情投入的事,全知全然的事。以上这段话,还没有主动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不曾活在当下的人,恐怕一样是理解不了的。人生有无穷无尽的体验,有些体验一个人还没有体验过,就无法进入下一层次的体验。
这个世界,会发生的事情,就一定会发生。要学会让一切都尽情地发生,要从更多的角度,带着更丰富的意识,去享受人生中的这些发生,去接受并热爱这样的发生。
人通常有三种心理状态:
第一种,是完全开放的心理状态。通常,人们把这种心理状态体验为“爱”和“喜欢”;第二种,是心理上的防御状态。通常,人们把这种心理体验为负面情绪的状态,这是现代人最常态化的心理状态,就像一座城修有城墙,城外的人不能轻易进来,城内的人也不能轻易出去,城门楼上有二十四小时的哨兵;第三种,是攻击型的心理状态。人的负面情绪爆棚,就像哨兵吹响了号角,人就会进入到攻击型的心理状态,即使是彼此相爱的人,也会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之下,互相伤害。人在第一种心理状态下的念头,其中的关键词是主动的“放松”、“敞开”和“接纳”,所以皆为正念,都能带给人正向的能量,滋养人的生命。
人在第二种心理状态下产生的念头,关键词是“防御”,是精神上的紧张状态,不断地进行各种评价和评判,内容是被动的“怀疑”“犹豫”“猜测”和“否定”,往往都是一些过度的思虑,本质上都源自于自己内心的冲突,身心都处于非常耗能状态,特别消耗人的生命。人在第三种心理状态下产生的念头,关键词是“攻击”和“伤害”,容易让人心生恶念,带给人恶果,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到自己。半山同学过去曾经写过,人性中的善与恶,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能管理好自己情绪的人就是向善,就是好人;经常在负面情绪的人,其实就是恶人。
人的心理处于哪种状态,念头和言行就出自于哪种状态,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就是这么来的。人的第一种心理状态跟人去哪儿旅行时的心理状态很像,是一种欣赏和赞美的状态,能够接纳的人和事物都很多,所以容易受骗上当,才会花大价钱购买旅游商品,事后再来后悔。人如果能让自己始终在第一种心理状态之下,就是接纳一切的状态,其实就是天人合一的状态,就是涅槃。其实,所谓高人,不过就是内心充满爱和喜欢的人,不受别人言行的影响,始终能让自己敞开心扉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人,坚定地做自己的人。人心理状态不停地在三种状态下转化,往往都源自于别人的影响。其实,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很容易做到自我觉察。根本不受别人言行影响的人,其自身的心理状态,绝对的健康;轻易就受到别人言行影响而陷入负面情绪的人,轻易就进入到心理防御和攻击状态的人,其心理状态就是一种不健康。从这个角度来看,绝大多数人的心理状况,都算不上是健康。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基本上都把自己放在心理上的防御状态里,这本身就是一种病态,得及早醒悟。唯有第一种心理状态,才是大自然的状态,万物的状态,成长的状态。人敞开心扉去接纳一切的心理状态,其实就是一种学习的状态。接纳一切,不预设任何前提条件的爱和喜欢,就是最好的学习。这个世界,会发生的事情,就一定会发生。要学会让一切都尽情地发生,要从更多的角度,带着更丰富的意识,去享受人生中的这些发生,去接受并热爱这样的发生。但凡自己觉得不该发生的事,不过是在自己的认知以外的事;不过是在自己能够接纳的胸怀之外的事;不过是在自己爱的能力之外的事。
人要想让自己活得像天地万物那么美好和开阔,就得去接纳天地之间所有发生的事。这个世界是完整的,无论你接不接受,任何一种人,任何一件事,任何一种存在,都是这个完整世界的组成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你接受不了的事物,恰好就是自己心理上的缺陷,认知上的缺陷。
用美好的心态面对世界,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必须牢牢树立起来的理念,因为在你的心灵中如果不让它盛长鲜花,它就会长满杂草,生命的能量无限、发展无限,我们一定要用美好占满不断拓展的人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