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圣地不仅有“革命”——《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人类始祖黄帝时期,人们就在此形成了部落,进而有了城市……而伴随着城市兴起的,还有与人们生活有关的一切。
一、延安小吃,从圪坨开始
历史悠久的城市往往有着独具特色的美食,延安也是如此。这个有着“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的地方,还真的有不少其他地方少见的小吃,比如极具黄土风情的圪坨、摊黄、烧肘子等。
圪坨是陕北语言中的麻食或是猫耳朵。它主要以荞面为原料,做成像大拇指指甲盖大小的面疙瘩,中间略薄,边缘翘起;也有的略微厚一些、大一些。将这些面疙瘩煮熟盛到碗中,把煮好的羊肉汤浇在上面。羊肉汤里除了羊肉外,什么好东西都可以放,黄花菜、木耳、豆腐、栗子等。在寒冷的秋冬季节,吃上这么一碗圪坨,不仅是暖在胃里,更是暖到心里!
二、我垦的不是荒,是天堂
中国的近代是一段较为混乱的时期,既有黑暗与剥削,又有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就是在黑暗中孕育出的光明,如同闪耀的明灯,引领当时的人们走向独立、走向自由、走向美好的前方。而延安的南泥湾,就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打造的“天堂”。
70多年前,日本侵略军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延安等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国民党顽固派还调集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这些人要担负起自己连同几万脱产的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边区的人们甚至落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困窘地步。
为摆脱这样的困境,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经过研究,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毛主席以身示范,亲自在杨家岭的办公楼下开辟了一片荒地,种上了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朱德也背着箩筐到处拾粪积肥;周恩来更是迅速成了纺线能手。
就这样,在中央领导人的带领下,在经过对延安周边的考察后,被选为垦荒地点的南泥湾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原本荒无人烟的贫瘠土地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广大官兵的付出与庆祝南泥湾的改变,还编写了一首歌来赞颂:
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呀)满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是江(呀)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
从此,这段曾经悲壮又充满革命浪漫气息的垦荒记忆,随着脍炙人口的民歌,传遍了中国大地。
三、失败也能当英雄
今天出版的许多计算机书籍扉页上,都登载着一张英国人的照片:宽阔的额头、狭长的嘴唇、深邃的眼眶、锐利的目光,让人一看就知其是一位极富深邃思想的学者。喜欢读计算机相关书籍的同学或许会知道他的大名──查尔斯·巴贝奇。
1792年,巴贝奇出生于英国南部,是一位富有的银行家的儿子。童年的巴贝奇是一位显现出极高数学天赋的天才,进入剑桥大学后,他所掌握的代数知识甚至超过了老师们。于是,24岁毕业的年轻人选择留校,受聘担任剑桥“路卡辛讲座”的数学教授。当时很少有人能够获得这项殊荣,牛顿的老师巴罗是第一名,牛顿是第二名。如果巴贝奇继续在数学领域耕耘,他可能会拥有鲜花满路的未来,但是这位旷世奇才却选择了一条无人敢攀登的高峰——计算机的研究。
在那个时代,庞大的数据计算工作总是会耗费庞大的人力物力,就像今天很普通的人口普查工作,在当时的美国,做一次就需要七年的时间!看到了这样的事情,巴贝奇就萌生了研制计算机的想法,那时他刚刚20岁。
1822年,巴贝奇初战告捷,第一台差分机,也就是数学分析机器呱呱坠地。虽然用了整整十年时间,但巴贝奇还是充满信心想要制造出第二台更加先进的机器。刚开始,他的第一台机器得到了政府的资助,可是零件数目的庞大与结构的复杂让第二台机器很久都没有“出炉”,而且赔了上万镑金钱。
后来,英国政府停止了资助,巴贝奇也花光了自己的财产,不得不做些其他工作来赚钱筹措研究经费。慢慢地,50年时光如同河水一般从巴贝奇的身边流走,让巴贝奇执着一生的第二代计算机器还是没有完成。这不是因为巴贝奇的想法可笑,而是因为他看得太远!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那样的分析机设想超出了其所处时代至少一百年!而且当时的制造技术根本没办法精确到能完成他的设想。
1871年,为计算机事业而贡献了终生的先驱者巴贝奇终于闭上了眼睛。虽然在计算机研制方面,他的后半生都失败了,但是他和合作伙伴们留给了计算机界后辈们极其珍贵的遗产,包括30种不同的设计方案,近2100张组装图和50000张零件图……更包括那种在逆境中自强不息,为追求理想奋不顾身的拼搏精神!
四、你方弹罢我奏响
你或许听过钢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那你听过交响乐吗?那种你方弹罢我奏响的壮观场面,你是否亲眼见过呢?上述三种乐器是否会出现在里面呢?
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希腊时期,名字也是来自古希腊词汇中“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不过,真正的交响乐其实只有几百岁的年纪,最终在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手中发展成熟。
一般来说,交响乐队是一个由各种乐器组成的大家族,分为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
弦乐组里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它们基本分布在指挥家的左右两侧。
木管组则有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和大管,位置在指挥家的正对面。
至于铜管组的小号、短号、圆号、长号、大号、次中音号则是在木管组的两侧。
而由定音鼓、大军鼓、小军鼓、锣、镲、铃鼓、三角铁、响板等乐器组成的打击乐组被安置在指挥家左手最后面的地方。
至于那些钢琴、竖琴、木琴、铝板钟琴、钢片琴、排钟等构成的色彩乐器组,通常被放在乐队的最左边。
如果是演绎如同中国民歌一般的特殊曲目,交响乐队中还会增添如二胡、唢呐等特别的民族乐器。
你看,交响乐队里有这么多种乐器,必然也就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各种乐器的声音相互应和,共同组成了一支支美妙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