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32175710
内容简介: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谁?
一个纵情声色的浪荡公子,一个才华横溢的知识青年?
奥涅金出场时只有十八岁,但仿佛只剩下一颗老灵魂。他活得仓促,也感受得匆忙,受过良好的教育却无所作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愤世嫉俗,蔑视周围只知道喝酒养狗的庸俗村民,有时也瞧不起他天真的诗人朋友连斯基——听连斯基讲他幼稚的恋爱故事,自认为成熟世故的奥涅金嗤之以鼻,他相信连斯基总会有清醒的一天,看清人生空无所有的本质。
和这届年轻人一样,奥涅金对结婚生子的世俗生活毫无兴趣。作为一个接受西式启蒙教育长大的贵族青年,理性、自由才是他所在的上流社会追逐的时髦风气。他冷漠地拒绝了乡村少女达吉雅娜炽热真诚的表白,因为婚姻在他看来只是无意义的承诺和无止境的束缚。
就这样,他亲手埋葬了爱情,不明不白地开枪杀死了自己的挚友,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当奥涅金再次遇到了解他并依然爱着他的达吉雅娜,重新燃起自己生命的激情时,一切似乎已经太晚了……
《叶甫盖尼·奥涅金》被认为是普希金文学的最高成就。这是一部根据十四行诗的形式创作的诗体长篇小说,兼具小说跌宕起伏的叙事性和诗歌的抒情性。在这段阴差阳错的爱情悲剧之中,蕴涵着对青春、时光、生命的惆怅认识——幸福近在咫尺时,反而最飘忽不定。
作者简介 :
作者:
[俄] 普希金(1799-1837)
俄罗斯诗人、剧作家、小说家,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罗斯文学之父”。评论家别林斯基指出:“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他为19世纪甚至20世纪作家的作品定下了基调,“小人物”的苦恼、“多余人”与社会的对抗、个人幸福与义务之间的痛苦抉择——这些普希金率先开辟的题材后来也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和布宁等其他俄罗斯伟大作家所接受。1837年,年仅38岁的天才诗人死于一场不明不白的决斗,正如他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译者:
智量
原名王智量,著名翻译家、小说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俄文系。主要译著有《叶甫盖尼•奥涅金》《安娜•卡列尼娜》《上尉的女儿》《贵族之家》等,创作小说《饥饿的山村》等。荣获俄罗斯国家级奖章“普希金奖章”(1999),中国翻译界最高奖项“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9)。他翻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被认为忠实地还原了“奥涅金诗节”的形式美,成为俄罗斯所有普希金纪念馆均予陈列的译本。
绘者:
[意] 艾莲娜•巴布索
来自意大利米兰的双胞胎姐妹,1994年自Brera艺术学院毕业,1998年开始用Balbusso Twins的名字进行插画创作。巴布索姐妹擅长以超现实的手法为文学名著创作插图,凭借《使女的故事》插画荣获美国插画家协会“年度金奖”(2012)。本书中收录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插画荣获英国V&A“年度最佳插画奖”(2013)。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哪里仅仅是一部诗体长篇小说,明明写的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奥涅金,还是达吉雅娜,奥尔加,扎列茨基。。。就是你,我和他。。。 用浪漫主义情怀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期盼 不朽著作!强推!
# 读到奥涅金和连斯基决斗之后趴下睡了一觉,再醒过来接着读,奥尔加就嫁给别人了。囫囵吞枣的阅读节奏意外地和故事里人事变换的速度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平衡,但还是幸好睡着了一次,在一个终点和另一个起点之间藏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让我们彼此祝贺靠岸吧,乌拉!」摸摸诗人的桂冠
# 游离于人群中的“人”,过于格格不入。用八年的时间,创造出了奥涅金,也用不同于其他文学的形式,独有的诗篇文学,大师还是大师。
贰:
悲剧是艺术的最高形式。
而有谁能比奥涅金更可悲的呢?
我们不去谈奥涅金所代表的他那一时代,或者其他类似的时代的那些空虚、迷茫的年轻贵族们,不去评论他对上流社会的抵触,他的愤世嫉俗,以及他那不成熟的、可以说并不成形的、并且肯定是无法诉诸行动的政治理想。我们仅仅把他当作一个人,或者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可以看作所有人性的浓缩物。他是悲剧的极致,人性中弱点的悲剧的极致。
让我们说说他可悲的第一点吧:
普希金写道:啊,人们啊,你们全都好像 / 你们那位祖先夏娃一般:/ 给你的东西你不感兴趣; / 一条蛇不停地召唤着你, / 把你叫到那神秘的树前: / 摘一枚禁果来给你尝尝, / 否则天堂对你也非天堂。
萧伯纳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你想要的,一是得到你想要的。这只是在很单纯的“想要”的前提下的悲剧。而我们的奥涅金一会儿不想要,一会儿又想要。送到他面前的时候,唾手可得的时候,他敬而远之;等那同一个人儿变得遥不可及的时候,他才突然激情迸发,疯狂地痛悔。世上最让人心痛的那些“得不到”的爱情,并不是那些被抛弃、被遗忘、被外力阻拦、被世俗分隔的无果的爱情,而是那些当事人亲手埋葬、亲手扼杀并再也找不回来的爱情。塔齐亚娜固然可悲,但她只是伤心:青春的初恋没有得到回应,而迟来的情书却已来不及挽回。奥涅金的悲剧却是揉合了悔恨、思念、疯狂、绝望。
奥涅金当年是否爱过塔齐亚娜?我们相信,是的。在普希金未发表的诗篇里,我们看到奥涅金的心的确被单纯的塔齐亚娜扰动。他第一次见到姐妹俩后,就对连斯基说,如果是他他会选择塔齐亚娜而不是奥尔加。在接到塔齐亚娜的情书后,奥涅金的行为非常的绅士和正派。卑鄙的人完全可以利用塔齐亚娜的热情和无知骗取她的青春再将她抛弃。奥涅金却表现得像个像一个保护妹妹的哥哥。他完全在指责自己,说自己不配幸福,也不会给她带来幸福。97版的电影里,塔齐亚娜听完这段话后的反应是她痛苦地对奥涅金说:You curse yourself. 她更多的不是为自己伤心,而是为奥涅金伤心。
奥涅金这样说:
“假如我想用家庭的圈子 / 来把我的生活加以约束;/ 假如因幸福的命运所赐,/ 要我做一个父亲和丈夫;/ 假如那家庭生活的画面,/ 哪怕只一分钟让我迷恋,—— / 那么只有您才最为理想,/ 我不会去另找别的新娘。/ 我这话决非漂亮的恋歌:/ 如果按照我当年的心意,/ 我只选您做终身的伴侣,/伴我度过我悲哀的生活,/ 一切美,有您我都能满足,/ 我要多幸福……就能多幸福!
“但我却不是为幸福而生;/ 我的心和幸福了无姻缘;/ 我配不上您完美的天性,/ 您的美对于我只是徒然。/ 请您相信(良心可以担保),/ 我们结合只会带来苦恼。/ 我不管怎样地和您相爱,/ 一旦生厌,就会把您丢开;/ 您会哭泣:然而您的眼泪 / 也绝不能够打动我的心,/ 只能激怒它、更惹它气愤。/ 想想吧,许门为我们两位 / 准备下什么样的玫瑰花 / 也许,还要长久地守着它!
“世界上有什么比这更坏:/ 一个家庭里,可怜的女人,/ 日夜孤单单地忧思满怀,/ 为个不相配的丈夫伤心;/ 烦闷的丈夫明知她可贵 / (却又诅咒命运,自叹倒霉),/老是两眉紧锁,沉默不言,/ 冷冷地嫉妒着,怒气冲天!/ 我就是这样。凭您的纯洁、/ 凭您的聪明,您给我写信,/ 您那颗朴实的火热的心,/ 要寻求的难道就是这些?/ 难道说严厉的命运之神 / 给你准备下这样的一生?
“幻想和年华一去不再来,/ 我无法复活我死去的心…… / 我爱您,用一种兄长的爱,/ 而且也许还更温柔,深沉。/ 请您别生气,再听我来讲:/ 年轻姑娘的轻浮的幻想 / 都会不时地更替和变换;/正如同每一年到了春天,/ 树木都要更换一次新绿。/ 这显然都是上天的安排。/ 将来您一定会重新恋爱:/ 但是……掌握自己,这很必须;/ 并非人人都像我了解您,/ 缺乏经验可能造成不幸。”
他对塔齐亚娜的这番说教,虽说事后想起非常愚蠢,而且我们纯洁而忠贞的塔齐亚娜也未像他所说的那样更替了恋爱的对象。但是你又怎能说他的话没有一番道理呢?你又怎能知道如果他接受了塔齐亚娜的爱,那么后来的日子不会如他所预计的发展呢?就像王尔德所说的另一种悲剧“得到你想要的”;就像Titanic里杰克和露西如果在一起是否就要走到《革命之路》呢?他的一本正经的话难道不是他那颓废的青春生活中获得的对世俗婚姻生活的体验和厌恶?
可是,既然当初的心动没有成为追求爱情的动力,既然一走多年,不曾有过懊悔和思念,又为何一旦佳人成为了他人之妻,热情却如火山般突然迸发?是觉得来的太容易的少女的爱情,不能满足内心自私的虚荣吗?是觉得俘获一个贵妇人的心,才能带来满足和荣耀吗?还是本性如此:给你的东西你不感兴趣,偏要尝那禁果才甘心?
我们再来说说他可悲的另一点吧:
奥涅金谋杀了自己。我说的是Murder,而不仅仅是Kill。
你要问我是什么意思?你要说,奥涅金并没有自杀呀。我会说:他不是自杀,他是谋杀了自己。这是不同的。因为他杀的是连斯基,连斯基是另一个他自己,是他人性的另一半。
这两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何以走到一起,何以成为知己、挚友,何以一起谈天说地?奥涅金,冰冷无情,举止怪异,愤世嫉俗,傲慢无礼,他看透了上流社会里一切世俗、人情、礼仪,他不承认爱情,不相信忠贞,他没有目标和信念,他是一个彷徨的、濒死的灵魂。连斯基,一个诗人,年轻诗人,充满了热情和幻想,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爱情的期盼,他沉浸在与奥尔加的恋爱中,他把她当作所有美德、优雅、青春、热情的化身,她是他的女神和灵感源泉。他们是一个人的两个灵魂,就好象杰克和海德一样,只不过奥涅金并不像海德那么罪恶。奥涅金只是冷眼看着连斯基的热情,心里想着:让他先沉醉在这些美梦的幻想中吧,总有一天他会清醒。
奥涅金对连斯基的谋杀(请注意,我确实用的是“谋杀”,表示有预谋)并不是发生在两人的决斗日,并不是在那颗子弹射穿连斯基的胸膛的一刹那。那个时候连斯基已经不在了。谋杀发生在奥涅金公开对奥尔加进行挑逗和引诱中。他知道奥尔加是那种虚荣的轻薄女子,正如他知道塔齐亚娜是多么的纯洁一样。他知道引诱奥尔加是多么的容易。他也知道当连斯基看到这一切会怎样的痛苦,他那肥皂泡一般的对爱情的幻想,他全身心的信念,他的精神的支柱,完全破灭和坍塌。当连斯基心里咒骂着女人的轻浮愤然离去时,奥涅金已经成功地把这个诗人谋杀了。对一个诗人的谋杀有什么手段比毁灭他的灵感源泉更要高明,更要有效?
可是,为什么奥涅金要选择这个时候去刺激连斯基呢?是什么心理?何以他以前从未作出这样刻薄的举动?在普希金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之前,就是塔齐亚娜的命名日的舞会上,众人向她表示祝贺;等到奥涅金向她祝福时,奥涅金的眼神里竟然不可自抑地流露出温柔的神色。
“他对她鞠一个躬,默不出声;/ 但是不知怎的,他的眼神 / 显得特别温柔。什么道理,/ 难道他内心真有所触动,/ 或逢场作戏,把风情卖弄? / 是情不自禁,是出于善意?”
他已经拒绝了塔齐亚娜,已经对她做了那样一番一本正经的说教,却还是被她给打动。塔齐亚娜将要唤醒他内心中的什么情感?塔齐亚娜不正是要把他心中的那个“连斯基”唤醒吗?那个颂扬爱情的、义无反顾的、满腔热忱的傻小伙,诗人。可是他的所谓的“理智”提醒他要否定一切这样连斯基式的情感,要摈弃这种热情的冲动,要埋葬所有关于爱的幻想。他的内心的斗争和对自己的愤怒转移到他的朋友连斯基身上。他要在连斯基身上报复,他要狠狠地报复,他要尽情地嘲笑连斯基和他的青春幻想。他要把自己心底被唤醒的那个声音扼杀,因此拉了可怜的连斯基来陪葬。
于是那个冬天的早晨,连斯基抱着赴死的决心,奥涅金也根本没有手软。就这样,一个自己把另一个自己杀死了。这样一幕的那种绝望和悲戚,要远远超出爱情悲剧的震撼力。这一幕,在电影《天才瑞普利》中得到绝妙的应用:Tom杀死Dickie后在罗马的一家歌剧院看的正是《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由柴可夫斯基改编普希金作品的歌剧。电影里就演了歌剧中那短短的一幕,奥涅金手里发出的子弹穿过了连斯基的胸膛,然后鲜血,红红的、刺眼鲜血,在白茫茫的雪地上淌开来,越淌越大,越淌越多——那白色背底上的一片鲜红哪!镜头然后就转向Tom惶恐的脸。两个故事合二为一。自己杀死自己:Tom早已把Dickie当成他自己的一部分,那也是他以他的扭曲的方式那么热爱过的一部分。
连斯基已不复存在,只剩下田里一墓碑。奥涅金已亲手杀死自己所有欢愉的、积极的感情,他孤独的灵魂在世界各个角落无目的地游荡。
塔齐亚娜,这个完美的、纯洁的、忠贞的女人,这个普希金心目中的可爱的理想,也甚至可以称为俄罗斯的可爱的理想,依然完美,却已然遥远。奥涅金早已在他自己的生活与这个理想的生活之间刻下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不仅仅是道德上的鸿沟。他永远失去了她,尽管她一直爱着他。
他是怎样的一个悲剧人物啊!他蔑视、痛恨他所在的社会,可是却不知如何,也无法去做些什么改变这一切;光靠刻薄的言论和奇特的举止已经不能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厌恶了;于是他通过诅咒自己,摧毁自己来否定这个世界。他把应该加之于整个时代和社会的罪孽和折磨加到自己的心灵之上。还有谁比他更可悲呢?
叁:
俄文学选修课上老师讲到这部作品,之前已经看了一遍。因为是译文所以在语言方面减色不少,原文毕竟是诗歌,但如果要是读原文的话所需的时间也就不是一星期了,而且自己对于俄语的领悟确实也无可恭维。
这部小说比较吸引我的是作品中流露出的俄罗斯优雅与浪漫的气质。决斗,如果你真正体验过那种无法排解的愤忿与撕心的痛,你就会知道它是多么的必要,以生命为代价,以崇高的名义-尊严和爱情。当然俄罗斯贵族生活的浮夸与颓靡是作者嗤之以鼻的,但我想那是粗俗的人之于文明的荒唐状态,而与格调高雅的贵族生活相得益彰的文明之子,无疑是迷人的。这部作品中19世纪的俄罗斯是人杰地灵的
老师在课堂上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解读,有一些地方我是不赞成的。
首先是这部作品的批判现实方面。当然这部作品里有对社会不满的地方(荒唐的贵族生活农奴制等),甚至每部牵扯到“社会”的小说都会有个人与社会张现矛盾冲突的地方(“无冲突论”时期文学等除外),但我认为在这部作品中,爱情悲剧与社会生活根本就没有关系。作者也根本没有把“爱情悲剧”当枪用讽刺社会的意思,一点没有,我觉得动不动就拿“(贵族)阶级”说事儿是中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下解读艺术作品的遗留顽疾。为什么这么说,首先这种爱情悲剧是脱离时代而存在的,而不是存在于特定时期地域的个例,单拿情节来说,它也许只相当于当代二流言情小说剧情的一个枝节。当然,他们的身份不同,贵族后裔与贵夫人(曾经的乡下女),但如果把奥涅金的感情与达其雅娜的地位变换画等号这无疑是一种侮辱,但也不能说毫无关系,我想昔日的“崇拜者”嫁到了别家而且地位高贵这对一个“奥涅金”式男人的情感起着微妙的催化作用。另外一个被误认为造成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如老师所说--彼此的不理解(开始奥于达的不理解,后来达于奥的不理解)。爱情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本人对爱的诉求。爱情,生命意志燃烧的激烈形式,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期,而针对奥与达的悲剧,正是因为这种爱情需求时期的差错。达最初陷入对奥的热恋并表白,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爱得炙烈,而奥当时正处于对于感情的厌倦,刚刚从廉价爱情比比皆是的贵族交际圈来到安静的这里,与昨天和贵妇幽会的优越感相比这爱情的胜利对他又算得了什么?事实是,他还没歇过来呢。而且“奥”之前的确是有爱上“达”的潜质的,当连斯基提起爱奥尔加“奥”说他更愿意爱达其雅娜(原书已还,忘记具体页数)。但当时他不需要爱情。而后在“达”的爱恋燃尽,她当然不会再会像之前那样因为谁为爱情留步,善终得嫁了一个自己不爱的军官是很正常的,这是在她的消退期,而奥在沉默了足够久之后爱的燃料已经郁积到了一定程度,然后。。。所以这儿根本就不存在理不理解的问题,相反,如果停留在理智方面我认为那两次他们都非常理解对方(花园表白与“达”家中表白),“我理解你但我帮不上忙”。思想的源头要追溯到存在主义哲学的鼻祖丹麦哲学家郭尔凯戈尔的“孤独个体说”。
对方只是你的投射。对方的存在只是见证你的存在,给对方爱只是证明你能爱
爱情只会在需要时才来到,不自知地搜寻一见钟情的人
肆:
奥涅金作为一个贵族浪荡子、虚无主义者的典型,当然有他们最突出的两个特点,一是对什么都感兴趣,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二是缺乏行动力。
奥涅金爱好广泛,博览群书,游历也很广泛,能接触上流社会也能到乡下生活,可以说奥涅金充满了求知欲和探索欲,但是求知完了探索尽了他就感到厌倦感到空虚,感到这一切不过是毫无意义的把戏,没有任何价值。缺乏行动力很容易理解,贵族生活游手好闲,就算是有进步的思想也难以去实践,只是沉迷在一味的幻想之中。当然这种沉迷的原因也或许是奥涅金的广博的爱好,因为过于广博了所以沉入到各种思想编织的迷网之中反而缺失了实际的行动能力,和百无一用是书生大约是同样的道理吧。
古怪的不在于奥涅金的决斗,而在于奥涅金挑起决斗的行为。奥涅金调戏了朋友的未婚妻,后来迫于名声只能和朋友决斗。奥涅金为何要调戏人家未婚妻呢?原因有点哭笑不得,连斯基硬是要把奥涅金带来参加达吉雅娜命名日的宴会,奥涅金认为这种宴会实在无聊透顶,他厌倦这种虚无的繁华,因为想要报复连斯基的行为,便犹如小孩子一般做出了非常幼稚的行为。可以说,奥涅金是无比乖戾的,这种乖戾建立在对于普遍价值观的不屑上,他并不感到“破坏”是不得体的行为,或者说为了要反抗这种“得体”他非得要去搞破坏。结果就是有了后面的如同儿戏一般的决斗。
所有虚无主义者都是乖戾的小孩,发展到极致或许就是暴力的恐怖分子。奥涅金也不例外。当然最后还有一个问题,作为一个虚无主义者的奥涅金为何会“翻然悔悟”,重新追求达吉亚娜?难道爱恨存亡不都是一样的没意义吗?我想,这恐也是生命短促之故,奥涅金一开始未必无情无义,只是虚无精神占据上风,老了一事无成便重新追求一些世俗意义,其超脱是空虚和自欺的,年少自得变成了悔恨痛惜。也就是说,奥涅金其实是意识到万事万物的一些价值的,认同某些体系(也爱着达吉雅娜),但是为了心中对于固有秩序的蔑视他不愿承认,通过破坏和轻蔑来抒发自己的观点。到了生命将尽的时候,由于感到自己已经老去,随时会结束自己的人生,所以对那些价值体系重新认可也在情理之中了,因为他没有时间再去蔑视了。
关注朋朋不迷路,发送简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书单 信息,点击简书个人主页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