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儿,身处如此艰险困苦的环境中,孔子仍然坚持讲习诵读、弹琴唱歌,毫不间断的向弟子们传授诗书礼乐。这大概是孔子及弟子一生中最艰苦也最危险的经历之一,可是老师竟然还是一副悠哉游哉的样子。弟子们忍不住心中嘀咕。子路性格直率,从来都是有话就说。这次,又是他站出来,生气的来见孔子,很愤慨的说:‘’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慢条斯理的回答道:‘’君子即使困厄,也能镇定自持,毫不动摇。小人一到穷困不堪的时候 便沉不住气,脾气变得暴躁,不顾原则了‘’
子路的质问,让孔子意识到,弟子中有不少人心中不满。这样的情绪不能一直持续下去,必须设法开解。
既然子路最先表达出来,于是孔子就最先把他叫来。询问道:‘《诗经》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在旷野的原野中疲于奔命,是什么缘故呢?’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仁道主张,难道错了吗?我们有何错误言行,以至于落得如今被围困的地步呢。‘’
子路说:‘’我猜,或许是我们还没有真正达到’仁’的境界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或许是我们也没有真正达到智的境界吧,所以别人不肯实行我们的学说‘’。
孔子对此回答极不满意,说:‘’这是个原因吗?仲由啊,你以为有仁德的人就一定会获得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不食周栗而饿死在首阳山上的事情呢?假如是智者,他的思想主张就一定行的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横遭剖心之祸呢。因此一个有仁德的人,绝不会因为一时的困厄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在孔子看来,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不可不谓仁。王子比干能预知纣王残暴的下场,不可不谓之智。然皆未得志,是因为“信”和“仁”还与时间条件有关。
子路出去之后,自贡入见。孔子又把同样的问题问了一遍。子贡回答说:‘’老师,您的仁道学说太宏大了,所以天下没有任何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您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下标准呢?‘’子贡认为孔子之道并不为非,只是,至大而难以企及,故不为人所接受,所以劝孔子稍加贬损,以便使己道实际易行。
子贡的答案与子路的相比,稍微有些接近孔子的想法了,但出入还是很大,所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赐,你要知道,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和耕耘耘,却不能保证一定能获得丰收;优秀的工匠,有一手好手艺,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同样地,君子能够阐明自己的学说并发扬光大,能用法律制度来规范国家,用自己的政治学说来治理臣民,就不能保证一定会为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但不想着怎样彰明自己一贯奉行的学说,反而去追求怎么被世人所接受。赐啊,你的志向和目光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以后,颜回进来了,孔子又把同样的问题问了一遍。颜回也认为孔子之道至大,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因此不被世人采纳。但与子贡不同。他并不因此劝孔子贬损己道,而是主张坚持推行。他说:‘’别人不接受,那是他们的事。主张不够完善昌明,这是我们的耻辱。主张已经完善而不见用那是各国当权者的耻辱。正确的主张不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越发显出君子的本色!‘’
颜回真不愧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这段话道出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且在当时极为困难之际,能有颜回这样的弟子坚信己道,孔子感到十分欣慰,于是赞美颜回说:‘’颜回啊,如果你拥有许多财产,我就给你当管家。以甘为颜氏管家之语表达了对颜回的激赏之情。
在孔子最艰难的岁月里,弟子们一直不离不弃的追随他,其中不乏优秀的人才。一方面当然是他们对老师的情谊,另一方面则是孔子人格魅力的感染和感召。
在被围第七天,驻守楚国边境的大夫叶公听说孔子被困,便率军队前来搭救,杀退围困孔子师徒的兵卒后,又护送他们平安经过蔡国,来到楚国的负函(今河南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