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份工作的第一天。 我并没有跑去单位上班,而是为了学习和一群好学习的伙伴们,跑到了深圳最高楼“京基100”的瑞吉酒店去上课。
在这学的是医,理解的是心态,巩固的是专业,提升的是知识。
如果不是,眼睁睁看着真实的“心脏移植”手术的全过程,我都不敢想象,原来心脏真实的样子是这样子。原来心脏真的是可以替换的。
如果不是,亲眼看见乳腺是怎样发生问题,我是一点危机感都没有。
如果不是,李益先医生(现任FACI公司医疗总监)用他从医十余年的经验以及他每年处理急危(心血管病和急危重症疾病)重症患者上千例,用真实病例来和我们说明,我到现在可能都不太明白,为什么我奶奶去年会因为脑梗塞(脑血管疾病)而住院。
当我今天看见这一切,听了这一天的课,也算是真正了解了一个事实的真像。
其实疾病并不可怕。「癌症晚期或许意味着死亡;但,早期一定不是 」我们要明白,其实一个人的细胞,生命力是非常强的,往往是精神脆弱。可怕的是“因为重疾所导致昂贵的医疗费用负担”。
还记得,上午在听丁云生老师讲课的时候,他放出来的“切换心脏”手术视频,同事们都不敢看~我却假装勇敢的对他们说,没事的,当它是“猪心”嘛,结果最后自己跑去洗手间差点吐了。『ps:是整个过程,如何通过机器灌血,如何拿出一个会跳动的心脏,如何剧开,如何缝上。』那个血腥画面比恐怖片还恐怖。
期间,丁老师还有说到如何做支架,如何心脏搭桥。当他问到,遇到**这种问题,是做支架好还是搭桥好?大家分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貌似已经是医学方面的“经验老手”。却忘了,不要得病最好。
那么,少玢在这就想问:“人这一辈子就真的不会得病吗?有多少人会像圆寂法师那样睡一觉就过去了吗?”好像并没有。只是离开的人,她身患疾病,你不知道罢了。
就像丁老师所说:“我相信一个人这一生,一定会得重大的疾病,如果没有得,那是因为别的原因先离开了还没机会得”。
想必大家都已明白。
人!生老病死是规律,都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疾病,尤其是“肿瘤”30%患癌都是“慢性感染”。肿瘤的治疗一定是一个全面治疗。不要用症状来当感受「癌症的早期,决不是靠症状」。
中国人得癌症之前,都很自信,觉得肯定不会得;得癌症以后,更加自信,觉得自己肯定会死。——医生经验之谈。
其实,癌症并没有那么可怕,只是大家都没有做好预防,早期筛查罢了。
『癌症』它只是:
1.癌症种类不同
2.癌症诊断时的时期不同
3.治疗的规范程度不同
4.癌症的教育认知不同
5.财务支持力度不同
那『癌症』到底是什么?
说到底,它就是一种“慢性病”
1:1/3癌症是可以预防不得病的
2:1/3癌症是可以早期根治,康复的
3:1/3癌症是可以通过治疗,调养,延迟生命的。
发明“重疾险”南非医生说到,他可以救一个人的生理生命,但没办法就一个家庭的经济生命。
有多少,是可以好好休息,调养身体,几年后能恢复正常的,最后却因为没钱,或者家庭经济压力负担,没办法却又放弃治疗的?
(普及知识:通常一个重疾,做完手术以后,休息,调养5年时间,过后,基本上和正常人无二,这就是医生常说的“5年存活率”)
5年的时间,不能工作,专心养病,用补品调养身体,请人照顾。这无疑是笔很大的开销。可关键时候,命!不会最重要的吗?
有多少人砸锅卖铁也要救住自己的家人。而有又多少明白,重疾险可以帮他解决这些问题。
有多少的思维还限制在那可怜的一点点社保报销?(能够救人的进口药,谁去帮你报销?又要看着副作用复发吗?)
有多少人明白,你的重疾险是等同于你的收入损失?你的康复费?你的房贷?你的车贷?你的小孩教育?
年轻的新一代,请你们明白:
“ 重疾险的目的是远离重疾 ”
“ 健康险的目的是拥有健康”。
对于疾病,我们不需要恐惧,在年轻的时候,做好风险管理。为自己的健康,做好保障,随着医疗的进步,活到120岁也是很正常的;当然,那个时候你得有钱。有病时治病,没病时养老嘛~老太太老了后,找个小靓仔来照顾也是可以的嘛。(最后一句:玩笑话)
So. 记住,好好活着比啥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