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诗话》通注(3·5)

【原书卷三·五】

松江曹黄门先生陆夫人,自号秀林山人。归先生时,年才十七;奁具旁,皆文史也。尤爱《楚词》针黹暇,必朗诵之。侍婢私语曰:“夫人所诵,与在家时何异?”先生因赠诗云:“幽意闲情不自知,碧窗吟遍楚人词。添香侍女听来惯,笑说书声似旧时。”因戒夫人曰:“卿爱屈子词,此生不当得意。”已而果亡。先生为梓其《梯山阁遗稿》。《冬日病起》云:“病里生涯百事,一弦一柱谱《平沙》。弹来却怪人偷听,闲倚栏杆看雪花。”《寄外》云:“烟水迢迢泛木兰,寒风残雪怯衣单。客裘自着江边雨,莫作临行泪点看。”余闻方问亭宫保,少时亦爱《离骚》。自忏云:“爱读《离骚》便不祥。”其后功名显赫。然则黄门先生之言,亦未必尽然与?先生讳一士,官御史。

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区。唐天宝十年(751),吴郡太守赵居贞奏划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置华亭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华亭县为华亭府,领华亭县。一年后,华亭府改名松江府(松江名称以境内有吴松江得名。吴松江最早见于《后汉书·左慈传》,本谓吴地松江,至宋始称吴松江,明、清作吴淞江)。民国元年(1912),撤松江府,华亭、娄县合并为华亭县,归江苏省管辖。三年(1914),华亭县改称松江县。1949年后,先后属苏南行政公署松江专区、江苏省松江专区、苏州专区。1958年11月,松江县划归上海市。1998年2月,撤县设区。

曹黄门。即曹一士(1678—1736),字谔廷,号济寰,又号沔浦生。上海人。雍正七年(1729)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十三年(1735)考选云南道监察御史。乾隆元年(1736)迁工科给事中。在任时的建言纠劾,多有益于民生世道,常为朝野所传诵。是年,因病去世。工诗文,有《四焉斋集》。按:本条诗话中称曹一士为“曹黄门”,其中的“黄门”是曹一士的官职别称。黄门,古代官名。秦置给事黄门官职,西汉沿置,因与黄门侍郎同在黄门(宫门色黄)之内供职,故名。东汉将两官合并,名为给事黄门侍郎。简称“给事黄门”。曹一士任职“工科给事中”,故有此称。

秀林山人,即陆凤池(生卒年不详),字元霄(生于正月十五故),号秀林山人(居于秀林山故,秀林山,又名细林山,今上海辰山)。青浦人。惠潮道陆振芬孙女,闽县知县陆祖彬女,工科给事中曹一士妻。幼秉家学,诗词并工,嗜读《离骚》,耽于吟咏,兼善刺绣,名噪一时。其女锡珪、锡淑、锡堃同承慈训,并工诗词。所著有《梯仙阁余课》一卷。凡诗五十五首、诗余十一首,是集初刊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乾隆十三年(1748),其夫刊所作《四焉斋集》时,此集附刊其后。集有储大文、陈鹏年、焦袁熹序,曹一士引,曹锡黼跋。今尚存。按:本条诗话将《梯仙阁余课》错刊为《梯山阁遗稿》。将“梯仙阁”错为“梯山阁”。

楚词,音chǔ cí,即楚辞,指的是楚地的歌词,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诗歌体裁。“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语句参差,变化无常,多用语助词“兮”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汉代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刘向,把屈原和他人的作品收集在一起,编了一本《楚辞》,使这些体裁的作品得以流传下来。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骚体”。准确地说,《楚辞》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诗歌的体裁,即感情奔放,想象奇特,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的诗歌形式;二是指诗歌总集的名称。

针黹,音zhēn zhǐ,是指缝纫、刺绣等针线工作。

屈子,即屈原。

《梯山阁遗稿》,书名实为《梯仙阁余课》,清·陆凤池撰。凡诗五十五首、诗余十一首,是集初刊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有乾隆十三年(1748) 曹锡黼刻本。其夫曹一士刊所作《四焉斋集》时,此集附刊其后。集有储大文、陈鹏年、焦袁熹序,曹一士引,曹锡黼跋。今尚存。按:本条诗话将《梯仙阁余课》错刊为《梯山阁遗稿》。将“梯仙阁”错为“梯山阁”。

赊,音shē,此处指迟缓。唐·杜甫《喜晴》:“甘泽不犹愈,且耕今未赊。”

《平沙》,古琴曲《平沙落雁》的省称。《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最早刊于明崇祯七年(1634)《古音正宗》。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子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客裘,音kè qiú,指客人及客旅在外之人的衣服、裘皮。宋·张耒《临淮道中》诗:“凛凛春寒犯客裘,轻阴残雪放孤舟。”宋·秦观《秋兴九首其六拟玉川子》诗:“秋色变冷客裘薄,渐觉衣袂寒飕飕。”

方问亭,即方观承(1698—1768),字遐谷,号问亭,一号宜田。安徽桐城人。清朝大臣。详见《<随园诗话>通注(2·46)》。

宫保,音gōng bǎo,太子太保、少保的通称。明代习惯上尊称太子太保为宫保,清代则用以称太子少保。宫保是明、清各级官员的虚衔,最高级荣誉官衔为太师、少师,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少师,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缘大臣加衔或死后赠官,通称宫衔;咸丰后不再用“师”而多用“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