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小案例】:
某连锁企业,某总召开管理层会议,要求大家畅所欲言,反映一下公司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营销部负责人说:“近两年大环境不好,我们的连锁店整体业绩下滑明显,员工的士气和效率也比原来低。”财务部负责人说:“这两年公司成本持续上涨,压缩了利润空间不说,而且不少团购大客户回款周期长,公司的现金流越来越紧张。”物流部负责人说:“我们的物流运输也经常出现送货不及时现象,某些店面的销售因此受到了牵制”……
【生活小案例】:
老婆对老公说:“ 最近闺女学习成绩有所下滑。”老公:“是吗,这可得引起我们重视。”老婆:“什么原因呢?”老公:“可能是最近睡眠不足吧,看她早上老是想赖床。”
看了这两个案例,你有什么感受?职场案例中的各部门负责人和生活案例中的父母,他们提出的问题都是比较笼统的,看似表达的意思很明白,实则不然。笼统的问题对于提出它的人,自然非常清楚其含义,但问题的接收者,往往会按照字面意思笼统地理解,这就导致难以快速找出解决方案,亦或者搞出一个“治标不治本”的临时方案,这都不是真正低成本的解决问题之道。
生活案例中的妈妈,还没搞清楚“成绩下滑”这个问题的详细情况,就不自觉进入了寻找原因的阶段,而爸爸凭着自己的感觉,说出了一个只能算是“个人猜测”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我们碰到的很多都是这种笼统的“复合性”问题。但我们也都知道这样的道理:大象要一口一口吃,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因此,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步骤是将它们进行拆解,拆解成若干精准的小问题,然后精确描述、逐个击破。就像企业绩效管理中常用的目标分解一样,把笼统的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可操作、可执行、可度量的小目标,然后逐个实现它,每个小目标的实现便意味着整体大目标的达成。
拆解问题是描述问题阶段要具备的首要思维模式,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两步:
第一步,可称之为“一次拆解”,要把笼统复合问题拆解为单一问题,如职场案例中的“物流送货不及时”,可以拆解为“配货速度问题”和“运输速度问题”。再比如,“士气和效率比原来低”,就可拆解为“士气低”和“效率低”两个问题。拆解后,逐个分析,逐个突破。
不少朋友都听说过“MECE”,他是咨询界的翘楚——麦肯锡解决问题流程的一个重要原则,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在麦肯锡内部,每份文件演示文稿、电子邮件,甚至语音留言都被认为应当是符合MECE原则的,因为MECE的观点而清晰完整,之间既没有重复又没有遗漏,“一次拆解”可以遵循这样的的思路。
第二步,可称之为“二次拆解”,要把一次拆解完之后形成的单一问题,进一步拆解细化,如同“庖丁解牛”一般,围绕单一问题“解剖”出具体细节。这里通常可用耳熟能详的“5W1H”来实现。不过我们通常认识的“5W1H”有两个版本,最常见的一个是:What(发生了什么)、When(发生时间)、Where(发生地点)、Why(发生原因)、Who(和谁相关)、How much(严重程度);第二个:What(发生了什么)、When(发生时间)、Where(发生地点)、Which(发生部位)、How much(严重程度)、Who(和谁相关)。这里,建议采用第二种,为什么呢?因为这一阶段重点是描述问题,强调的是客观事实。而“Why”是查找原因,属于下一个阶段:分析问题。在事实还没搞清楚的情况下盲目地找原因,不仅会干扰对问题的客观认知,还很有可能由于找错了原因而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小练习】:
请根据生活案例中“学习成绩下滑”的问题,运用一次拆解和二次拆解的思路将其细化,写出拆解后的单一问题和5W1H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