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剧的喜爱,源于儿童时期。
外婆是个资深的戏剧迷,记得当年,如有好的越剧上演,妈妈都会给外婆买好票子。
而我作为外婆的超级小跟班,自然是一同去的。
很快,我就被戏剧美伦美焕的舞台布景,以及极具形式美的表演深深吸引,从此爱上它了。
一直持续至今,发自内心的喜欢!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柔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它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说到越剧的历史,于1852年(清咸丰二年)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创“落地唱书” 男歌班( 即演员均是男性,剧中女性均由男性扮演) 女歌班(即演员均是女性,剧中男性均由女性扮演) 。
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 ,有第二国剧之称 ,越剧曾经有各种叫法,比如“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等。
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
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虽然亦喜欢不少新剧创新之作,对经典剧目的青睐不减分毫。
它们不仅情节曲折,内涵丰富,透过剧情表演,还能了解到不少优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或许从小耳濡目染地看戏使得这些传统价值观在我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如:
《碧玉簪》中男主发现问题但并未明察之下中了奸计 冤枉了贤淑温良之女 虽中状元 妻子仍要坚持分手 最后众长辈的劝解 堪称经典
《五女拜寿》让我们知道不应欺贫爱富,而应一视同仁。同时也为三春的浓浓的感恩之心,忍耐、宽容与正直所动容。
《盘夫索夫》中展示的正义与邪恶的冲突 亲情与民族大义的矛盾,妻子营救丈夫时有理有据 ,进退之中皆有分寸。
《梁山伯与祝英台》严肃慎重地对待两性关系,珍惜自身操守,传达了中华民族忠贞专一 的爱情观,表现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婚姻自由的追求。
体现了真挚爱情的伟大力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千百年来,这种力量,一直鼓舞着人们,向一切为了私利,而破坏世间美好的顽固邪恶势力作斗争。。。。。
作为中国的一种艺术形式,一定会有中国文化的烙印。
剧中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充满了意向美感,常常能在表演中感受到“行未动,意先行”的一种内在含蓄深沉的美感,动人心弦。
一切意向,都发源于心,一切美好思绪皆在内心,是非常典型的东方式美学艺术感受。
艺术总是相通的,不分国界 ,不分民族。
一位德国作家在《晚报》上发表文章说,“人们虽不通语言,然而能懂得一切,它能在无法分割的一瞬间,使人们的心坎里感受无比的欢欣和无穷的悲愤,这是何等的艺术杰作……我见识了完美的艺术,它是那样的简洁而真实,如同人类心灵的镜子。”
相信越剧在现代更富强的中国,在现代世界中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世界艺术之林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位置。
传承中有创新,将它的东方艺术之美充分展示给世人,让世人欣赏它的别样风采的同时,理解中华民族有传承又有创新的价值观。
最后,想借用贝聿铭的名言: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