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明明很用功的读书学习,结果不知不觉的走神,甚至睡着了,一回过神来,回想下刚才讲的什么记不请了,到了第二天不看笔记(如果有的话)就完全想不起来昨天看的是什么,更谈不上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候能够引用当天所积累的资料和思路了。这就是为什么你很努力地学习,却依然学不好的原因,因为你只是在假装很努力而已。有效,精准、可靠的学习方法是不断地发问“为什么”。
凡事问为什么,可以确保你不会在学习过程中睡着。学习读书过程中会渐渐觉得异常困倦想睡,往往是因为通常的学习仅仅是单向的,就是拿着一本书去看,然后记住里面的内容,不断的往大脑里面填输内容,但是大脑没有输出,就是被动的接受内容,所以会枯燥疲倦,大脑就会以疲倦的信号来表达抗议。这时候,如果大脑开始提问,对任何观点都问“为什么”,那原本死气沉沉的学习过程就活起来了,大脑就像战场上的将军一样调兵遣将试图用各种论据来证明这些观点,有互动的就不会枯燥不会睡着。
凡事问为什么可以确保你不会轻易被欺骗。生活中有许多似是而非的内容,而且很多是人为故意设置来影响你的意识的,比如随处可见的广告,单单从广告词来看,似乎这些商品都是那么优秀,那么值得买,但是不问个“为什么”,恐怕家里就要堆满用不上的东西了,还可能出现财务危机,问个“为什么”就是对内心的盲目冲动的最好的刹车器。
需要注意的是,发问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发问,问的越深入,理解得也就越深入,也就越记忆的牢固,越能深入骨髓掌握和运用。发问更多的是问自己,而不是问别人,真正的迷惑和糊涂都是源于自身的不清晰不明白,而且问自己是完全没有其他顾虑的,可以深入的发现你想发现的一切。也许,连续发问之后,结果自己无法回答出为什么,但是这不要紧,重要的是在这个追寻解释的过程中,你的思维已经主动的对知识和思路进行重新整理了,越发有逻辑有体系,越发有力量了。
记得,那年读中学时候爱看闲书,有次一同学带着厚厚的《史记》,我就去借来看看,其中垓下之围西楚霸王项羽自杀那一部分给我深刻印象,在觉得精彩之余,就奇怪司马迁怎么能够连当时霸王和虞姬私下里说什么话都能给记录下来呢,很奇怪,为什么呢?想想,可能是当时身边的侍卫听到对话之后告诉其他人,其他人再流传下来,然后司马迁再听到就记录下来;还可能是就没人知道霸王和虞姬最后说了什么,只是有人杜撰想象然后以讹传讹;还有可能是司马迁想表达个人对霸王的一些观点,但是作为史官不好凭空表达,于是就动用春秋笔法,生造了一段对话来作为史料为表达自己的观点做铺垫。虽然至今也没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至少在这个问为什么的过程中,真正加深了理解和记忆,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最后以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来作为总结吧:未经检视的生活不值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