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自《纪琼谈家》
情景再现:“妈——我...我想让你给我买双耐克的鞋子。我看同学都穿了,真好看。”小祁犹豫又略带激动地说。“小祈,等妈妈休息了,就去店里帮你看看,好吗?”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妈妈决定先满足孩子。电话挂断后,妈妈陷入了沉思,她该怎么正确引导孩子的消费观呢?她真怕孩子以后一味地追求名牌,但若是拒绝孩子,又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一、有高消费需求的孩子
家长:大儿子20岁,小儿子16岁。家里以前的情况非常糟糕,特别压抑,一家人都很少说话。我爱人“窝里横”,在外“和风细雨”,在家“狂风暴雨”,我们的关系一度非常糟糕。学习后,改善了很多。小儿子不愿意上学,在家待了4个多月。孩子参加心理培训训练营,经过调整,现在已经又回去上学了。
我的问题是:如果孩子接下来还有其他比较高消费的需求,我该怎么去引导他把精力用到学习上呢?
二、让孩子明白付出才有收获
1. 不能跟孩子说这个东西太贵了,我们买不起。虽然这是事实,但是不合适。
我们要培养一个精神富足的孩子,就不能老是跟孩子说“家里条件不好,爸妈比较辛苦”这类话,这种“穷”的观念,会给孩子带来一辈子的伤害。
可以在物质上合理地“穷”养孩子,但观念不能“穷”。
2. 利用这样的机会把孩子拉到家庭生活里来。
当孩子提出需求时,我们不能单纯地把这看作一个问题去对抗,而要学会转变观念,把问题转化成为一个教育的契机。
让他明白妈妈去打工挣钱,是在为家庭做贡献,那他作为家里的一员,做了什么贡献。要引导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做贡献了,努力了,才有可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没有做贡献,没有努力,是什么也得不到的。
不能盲目地说“咱买不起”,而应该和孩子一起去探讨如何能买得起。一定要利用这样的机会,更好地和孩子谈谈家庭的现状。
3. 孩子提要求是好事,要利用他提要求这件事,把观念给他引导到位。
让孩子知道,即便家里很困难了,爸妈还愿意支持他,同时他是不是也得支持下爸妈。这个时候,就得让孩子为父母提供支持力,做父母的要寻求孩子的支持。
家长的支持是孩子强大的后盾,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要没有底线的付出。孩子也需要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和规划,学会合理消费。
我们要明白,父母和孩子是在相互帮助下共同进步的,需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所以要多沟通。
三、孩子需要能量的加持
1. 在做规划、做计划、做贡献的前提下,是需要给孩子买一些不错的东西的。
这叫“能量的加持”,是虚拟的能量。比如说和尚都会拿个禅杖,道士都会拿个拂尘,诸葛亮还拿个扇子,这就是能量的加持。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孩子买一些“好东西”,对孩子能量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
2. 温暖孩子是重点。
进步和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目前家里的整个关系是混乱的,先把注意力放到温暖孩子上面来,然后持续地学习,就能慢慢改善。
纪琼有话说:面对孩子过高的要求,家长内心是要有力量支撑的,这个妈妈的内心是没有力量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她没有底线,付出得太多了。不按规则付出,付出得越多,她就越没有力量。当然,生活中很多不如意、不开心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在学习的道路上去慢慢解决它。相信这个妈妈通过学习,会越来越有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