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劝自己,自己和自己和解
一日三餐,好好吃饭
这几天的北京,阴晴不定。早上出门发现下了雨,怕迟到没回去拿伞,就这么淋着跑到了公交站。挤上地铁刷手机的时候,发现朋友圈一个回家当公务员的朋友晒自己的早餐,配文:“早上就应该豆浆配油条”。突然觉得淋过的那点雨,有点冷。仔细想想,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不慌不忙地吃一顿早饭。每天都是拿着麦当劳或者便利店的早餐,在工位上一边吃一边打开电脑。突然就很想念,早上听着中央台的早间新闻吃一碗面条,中午的时候看江西台的《经典传奇》吃午饭,晚上的时候,隔壁的大伯家会先飘来饭菜的香味,我们就催着爸妈做饭,然后和妹妹看《快乐东西》。能和家里人一起按时吃饭,原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每天通勤的地铁上,经常会看到有年轻的爸爸妈妈举着手机,叮嘱手机屏幕后的孩子上学要听话,要好好吃饭,按时写作业之类的。一家人面对面的对话,已经渐渐的被视频、电话替代。不知道应该说是科技让我们有了解决家人不能团聚的办法,还是应该说现在的生活已经让团聚变得困难。
前段时间的人大会议,有代表提议说,为了孩子的集体意识和家长都忙没时间照顾孩子的现状,应该让学生住校,而不是每天通勤。在微博上刷到这个热搜的时候,有点无奈。什么时候,家,被看的这么轻了,他可以放在集体后面,可以排在工作后面。我们的社会在往前走,但是越来越理性和机械,变得没有“人”味。我们上了大学,找了体面的工作,看似比父辈往前走了一步,其实,还不如爸妈。最起码,他们能给自己的孩子做好一日三餐,而我们,连自己的一日三餐都在糊弄。
朝九晚五,按时下班
隔壁的公司,每天五点半都会按时下班。五点之后经过他们公司,想着自己即使不加班也还要两个小时才下班,就觉得一阵心塞。没上大学之前,以为大家都是朝九晚五,真正工作之后才知道,要想赚钱,996才是常态。每当“过劳死”这样的字眼登上热搜,评论中总会有人“理智”地来一句:这都是个人选择。其实,真的是这样的。考公务员、回老家找个安逸的工作,可以让你身体健康的好好活着。可是,没有坚实的家庭支撑,这也只能让自己活着而已,想要精致的生活,底层人民似乎只能选择996来满足自己对生活的渴望。
面试的时候,经常会有公司让自己把工作、家人、生活排序。以前只觉得这是个形式化的问题,没心没肺的回答,我还年轻,我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真正工作之后,这成了现实抛给我们的真实的选择。因为工作,回不了家,因为工作,不能给朋友过生日。因为工作,缺席朋友的婚礼……无时间的时间,移动的空间,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工作全方位裹挟。工作、家人、生活,已经不需要自己排序,现实给我们做出了选择。
活在当下,不必长大
初中的语文老师,特别喜欢对我们说一句话:活在当下。那时候心里想:不活在现在,我们活在哪里。现在长大了,慢慢理解了,只活在今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夜深人静之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未来。爸妈生病了这么办,以后怎么买房,到了30多岁,我还能做什么工作呢?现在人都特别喜欢谈焦虑,人们说焦虑只是自己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我觉得,焦虑只是在一些瞬间,害怕现在自己还算顺遂的生活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变故,害怕自己的未来不会顺利到来。更多的,是怕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承担不起应付的那些责任。
我们确实想的太多,总想考虑周全,总想好好准备,总想万无一失。一边说着自己“佛系”,一边默默给自己制定了很多物质上、精神上的目标。“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反正未来不会因为我们的担心提前到来,该负的责任不会因为我们的焦虑有所减少。既然如此,只过好今天,只考虑自己,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