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子.送春
(《箧中词》下有“同芝麓”三字)
李雯
谁教春去也?人间恨、何处问斜阳?见花褪残红,莺捎浓绿,思量往事,尘海茫茫。芳心谢,锦梭停旧织,麝月懒新妆。杜宇数声,觉余惊梦;碧栏三尺,空倚愁肠。
东君抛人易,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留下长杨紫陌,付与谁行?想折柳声中,吹来不尽,落花影里,舞去还香。难把一樽轻送,多少暄凉。
清初文人李雯生于万历三十六年,死于顺治四年,历经明清朝代更迭,明亡后被逼降清,这一人生经历成为了他毕生的痛。《风流子·送春》正是写于这样心境之下的,作者追昔顾今,以委婉的笔调倾诉无尽的悔恨与痛苦,思念故国、故友、故去的美好日子。
“谁教春去也?人间恨、何处问斜阳?”连用两个问句开篇,一问“谁教春去?”,是实写季节变换,春天指代美好事物,暗藏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和哀伤,但是他要追问“谁”,是谁造成今天这般苦闷的境况?没有答案,是不知道该指责谁人,还是留待读者自己心领神会呢?二问“人间恨、何处问斜阳?”,由景进一步扩大到人间,四季轮回是宇宙规律,春天的逝去不能挽留,那“人间恨”呢?无人能给我答案,我只好“问斜阳”了。这是一种积压已久的愤懑,无处释放,无人解救,只好问星星、问月亮、问太阳的无奈。与屈原的《天问》有异曲同工之妙。
“见花褪残红,莺捎浓绿,思量往事,尘海茫茫。”这句紧接上文,描绘“春去”之景。“流水落花春去也”,曾经艳丽的花儿落了,如同我的故国,大明败亡。时光飞逝,如同黄莺掠过绿枝,只是一瞬间。词句“残红”与“浓绿”形成鲜明对比,化用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之句,若然“残红”与“浓绿”各有所指,前者应是暗指明朝,后者暗指新兴的清朝。眼前景触发词人内心事,往事一幕一幕地再现,但是尘海茫茫,这一切又岂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够把握的呢?
“芳心谢,锦梭停旧织,麝月懒新妆。”红尘滚滚把我的理想都打磨消尽了。词人将自己比作一位受了情伤的女子,芳心凋谢,无心再去编织锦绣裁华衣,再不以麝月画新妆,“女为悦己者容”,他不在,我妆成给谁看呢?对词人来说,大明已忙,我当年编织的美梦已经不能继续,我更不愿画新妆去媚侍新朝。人性总有软弱的一面,降与不降,其实只是一念之间,李雯降清,可能就是敌不过那一瞬间的软弱,词中可见,李雯虽降,但心中却是不愿的。人生就一副肉体凡躯,这副躯体的求生欲会限制我们做出一些选择。
“杜宇数声,觉余惊梦;碧栏三尺,空倚愁肠。”杜鹃鸟“不如归去”的叫声惊醒我的美梦,醒来之后的我,还久久走不出惊梦带来的悲伤,“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叫是亡国之声呀!我怎么能不愁肠寸断,独倚栏杆?
“东君抛人易,回头处,尤是昔日池塘。”,此句与第一阙首句“谁教春去也”遥相呼应。“抛人易”不禁让人想起李后主词“别时容易见时难”,“回头处,尤是昔日池塘。”又想起“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伤情伤国之情可见一斑。李雯心理上是把自己当作明朝遗民的,虽然人已归清。
“留下长杨紫陌,付与谁行?”,花已飘尽,还有长长的柳枝,还有宽阔的马路,这些都留给谁来行走呢?“长杨紫陌”代指大好江山,付与谁行?统统都付与满清人了。
“想折柳声中,吹来不尽,落花影里,舞去还香。”李白有诗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折柳曲》的离别之声中,花落尽了,可是还残留着它的香味。一个“香”字,写尽李雯多少缠绵与留恋啊!
“难把一樽轻送,多少暄凉。”我无法用一杯清酒轻轻松松地送别春天,红花,更无法轻轻松松地送别我的大明故国,一为相思留恋,二为送别后的世态炎凉。李雯降清之后,面对了多少昔日友人的指责,面对了多少内心的悔恨自责,实在不是一杯酒能够浇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