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的30多个春节里,无论有多少滋味,留下来最深刻的还是幸福的味道。因为它美好的仪式感深深刻入骨髓。
中国人对于春节的情怀,有种说不清道不尽的情感。
看最近火热的《佩奇是啥》,被老爷爷期待过年团聚,期待给孙子一份喜悦的质朴所打动。
过年,对于留守老人来说,就是一年到头最大的盼头。
看各大主流媒体报道的返乡摩托大军,为了省下高昂车费给家人买礼物,自己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在恶劣天气下肉包铁地骑行,更是感动的热泪盈眶。
过年,对于远离家乡亲人,负重前行的中年人来说,就是一年到头奋斗的意义。
然而也有一些年轻人在网上苦恼:过年回家,被过度“关注”婚姻、收入,还要承担较重的经济压力,有种不愿意去面对的痛。但是,与其留在空荡荡的大城市里,不如回家热饭热炕热热闹闹地感受“被关注”的烦恼。
过年,对于在外混得不怎么好的年轻人来说,就是一年到头最纠结的幸福。
至于孩子,一听到过年两个字,自然欢欣雀跃,一切与快乐有关的事情,几乎都会在这个时节发生。
过年,对于还没有任何压力的孩子来说,就是一年到头最快乐的期盼。
我已经度过了三十多个春节,直到今天我还是对春节满满地期待。
记忆中,孩童时期,过年是大人们一年到头最忙的日子。因为到了过年前后,才能看到大人在家里忙碌的身影。
“年二八,洗邋遢”开始,印象最深的就是可以在寒风刺骨的大冷天,借着“帮忙打扫卫生”的名义,光明正大玩水。
我们挽起裤腿光着脚,把家里的木框窗户拆下来,把家里的藤编椅子抬出来,幸运的话,可以在门口的太阳底下,拿水龙头冲刷着玩。
一屋子的卫生往往需要2-3天才能完成,稍微大一点的时候,我便“承包”了二楼整个客厅的卫生。这时候往往可以一边开着电视,一边玩。那时候压根不觉得搞卫生是件苦力活,简直就是一场大型家庭游戏。
年三十,早上通常都是在鞭炮声中醒过来。完全没有赖床的睡意,赶紧穿好衣服下楼,生怕错过了拜神的环节。
那时候拜神对于我来说,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一种仪式,它让我觉得那些点燃的香烛烟火,把过去的时光化成了灰烬,把新的未来燃成了烟雾。
我喜欢亲手把那些纸钱放进火炉里,看它们满满燃烧,化成黑色。仿佛是我亲手把它们送进了一个“传送门”,然后我未曾蒙面的爷爷,会在另一个世界,收到我的问候。
我喜欢帮爸爸贴对联,喜欢闻着那个浆糊的味道,很好奇爸爸说这是迷糊煮出来的,那我们可以吃吗?
对于年夜饭,我比较没有感觉,因为满桌子菜几乎都是敬神的供品,干瘪硬邦邦。但我很期待年夜饭上热气腾腾的感觉,有种难言的喜悦和温暖。
我更期待的是可以早早地去洗澡,换上全新的所有衣服,美美地装扮一番。
然后等年夜饭结束,我们就会一家子人齐聚外婆那个大家族,大人们派发压岁钱,孩子们拿着压岁钱去买烟花玩。
兄弟姐妹们从小在这一夜会有不一样的热闹和自由。大人们围坐在一起,看着春晚,吃着零食,聊着天。我们则可以不在大人的眼皮底下嬉戏、玩耍。大一点的时候,我们可以结伴出去兜风,唱K。
也经历过好几次不开心的年。
每到过年,大人们忙碌不堪,常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起冲突,甚至大吵大闹不欢而散。
好几次,我们原本满满期待的火热春节,变成了冷冷清清充满火药味的年。
作为孩子的我们,不敢笑,甚至不敢大声说话。
在外面炮竹声整耳欲聋的衬托下,我们家里异常地冷。
我不知道为什么大人脾气如此暴躁,为什么他们每个人都不愿意好好说话。
我只知道,冷清点也好过在吵闹。
躲起来,祈祷快点过去这样的氛围。
以至于经历过这样的年之后,我对过年充满期待又夹杂着恐惧。
如果来年的春节,我们还是拥有一个热闹的年,那就是超级幸运的。
而今,我已为人妇,春节不一定能够回到自己家过年了。
虽然老公家也是同一个城市,大部分习俗都很相似。但是毕竟找不到心里那点仪式感的寄托。
我会常常怀念大年三十可以在家里亲手焚化纸钱的那个过程,可以在那里想念我的奶奶,让她好好看看我。
当然,已为人母的我,过年更多了一重使命,那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春节,深刻地感受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最幸福的年味。
我希望无论我和他在哪里过年,参加怎样的仪式,都能够让他真真切切地去度过这个满满人情味的年。
今年春节,我们将在大洋彼岸度过。虽然回家过年还是出门旅游这个话题我们纠结很久,对于我们来说,终究是不能两全。最终还是选择出门看风景,然后再回家过元宵。
这个决定之后,我没有停止给孩子灌输“春节”的概念。他依然对春节充满期待。
希望无论哪种方式,在哪里过年,都能给孩子留下最值得期待,最有仪式感,最幸福的年味。
祝亲们:新春快乐! 阖家幸福!万事如意!猪年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