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邢小姐从小就是个好强的女孩子。
印象中,她的父母不曾讲过"别人家孩子"的故事,总是她在不停的打听:
"妈,我张姨家孩子考的怎么样啊?"
"爸,那个李叔叔家孩子是不是上的三中老师的补习班?"
……
每到这个时候,她爸妈通常会扔给她一句:"管人家干嘛,管好你自己……"又或者直接反问:"哪个张姨?"
那个时候,她在周围打听到的“别人家的小孩”当中,不乏那种在全市同届生中特别出名的、典型清华北大的苗子。
于是她一直在思考:都是一届的,为什么她可以而我不行?
对于这个问题她也问过爸妈,她爸妈的回答是:
“人家从小就超前学,没上初中的时候已经把初中的知识学一遍了……”
“那你们咋不让我也提前学?”
“咱就普通人家,按部就班上学就行了……”
当时的她特别不以为然,凭什么我就普通,人家就特别不一样?
PART 2
高中的时候,成绩一直忽上忽下,起起落落,邢小姐的心情也是如此。当她面对怎么都想不明白的物理题,怎么都画不明白的受力分析时,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当初,她是以班级第三的身份进入这个高中的。而且她的初中,是当时全市最好的。
她从来没想过,自己上了高中之后会这么狼狈。
狼狈到成了透明人。不再有人跟她讨论喜欢的动漫,不再有人过来找她一起上厕所,不再有人找她问问题……每当下课的时候,喧嚣都是别人的,她什么也没有。
那年高三按成绩分座。当和自己做了快三年的同桌被换到前二十那一组的时候,她不知不觉有了一种被遗弃的悲哀:这么多年,终于被当成了坏学生。
那个暗无天日的高三,给了她重重的一击,她开始感谢父母不曾提起那些已经被校长推荐、和北大清华签约了的“别人家孩子”,感谢父母从来没给过自己额外的压力。她也仿佛懂得:这些年,她能比的,不过是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而已。
那些已经在远处奔跑的人们,早就和自己不是同一个跑道了。
“高三”对于邢小姐来说是一场噩梦,醒来就不记得细节。只是偶尔想起还是会心有余悸。
虽然过程好像很凄惨,但是幸好结果还不错。邢小姐的高考成绩还算说得过去。不得不说,高考还是一个相对公平的考试。高考适时地挽救了她当时因为成绩糟糕而一再丧失的自信心。
然而,挽救了自信心的后果就是,她感觉终于能在“高中”两个字面前扬眉吐气,好像又有了和别人比较的底气。
PART 3
刚摆脱“噩梦”的她,迫切的想洗掉平庸的高中生活给她带来的“污点”。她加社团、进学生会、得奖学金,并且希望能在毕业的时候出国深造。原因也很简单:她的初中同学很多很早就出国了。当她看到朋友圈里各种灯红酒绿潇洒人生的时候,她觉得,这样的生活我也可以。
当即将大四,真正面临选择的时候,她才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现实和无奈,那些人的生活也许并不适合自己,自己也并没有驾驭那种生活的能力。
于是突然变换跑道的邢小姐在大四那年保研失败后默默的加入了考研的队伍。
考研并没有高考那样的压力,没有高三那年的繁重任务,唯一需要的就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她挺过来了。
PART 4
大四的寒假是最漫长的。等分数,等校线院线,等名单……
幸好,好消息是值得等待的。
与此同时,身边的"研友"们也纷纷收到了拟录取通知。
当知道这些好消息的时候,邢小姐又习惯性的在心里比较了一下,却突然有了疑问:要怎么比?
大家的目标城市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也有不一样,分数都没有可比性。
那一刻,邢小姐仿佛又看到小时候的那个自己,一直追着爸妈问其他的小孩到底有没有比自己更厉害。
当年的"更厉害",也不过是考试多了几分而已。因为那些年,大家都习惯以成绩论英雄。成绩好就意味着好人缘,高能力,强气场。
无论在学校里再怎么特立独行,都不如考一次学年第一来的轰动。
然而上了大学以后,评价模式就已经改变了。学习只是优秀的一种途径,社会实践、工作经验也可以让一个人变得丰富,也可以让一个人活出精彩,甚至让一个人更成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但是更重要的东西。
邢小姐突然觉得自己好幼稚。就像幼儿园里的小孩,总希望能比别人好一点,然后多拿一朵小红花。
其实没有人会在意你小红花的个数,只有自己会计较。
以前的邢小姐太缺乏自信了,好像只能在比较中找到自己的意义,只有在别人失败的时候才会想起来为自己的成功鼓掌。
别人会总是失败吗?并不会。
自己会一直成功吗?也不会。
不能只有一个标准来判断胜负,也不能用一次的结果来确定全局。
每个人都有擅长的部分,都有适合自己的生活,都可以努力活出自信的模样,都能成为优秀的那一个。
人生很长呢,足够我们去拼去闯,不是吗?
也许体制下的我们,求学路上的模式大致相似,而一路走来,遇到的风景还有那个最后成为的那个你,都不一样。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每个人都可以很优秀,但是都各有自己的生活。
PART 5
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当知道更多的好消息的时候,邢小姐会和身边的朋友们说:我的同学都很厉害啊。
然后,继续过好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