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课程中讲到了犹豫中立 对于这个状态我想我们是经常会有的,犹豫是因为我们在比较,因为相比较的两个标准各有利弊不知如何取舍。如果没有新的角度的切入,也许人生会有很多的两难,比如在我选择是否继续成为涵德会员的比较中一直在两难的选择。成为会员在新疆因为工作性质能出去参加课程的机会很少感觉很亏,不参加又觉在这条路上自已内心的跟随度又会促使自已想在这个领域中成长。最后是在另一个角度看到了自已的选择。在成长中你得到的多少,你付出了又是多少。而此刻你的不同十万元是否值得。那么看到这个点的时候。十万元已只是一个数字,而成为会员却是我选择了一份信念的心锚。在这样的比较中让我内心成功的把自已从中立听众推向了投入听众。
所以选择的标准比选择更重要。(原来这个点有不清晰,在复盘中清晰了)
也就是说,所有的比较如果没有真正触动到内心想要的那个标准那这些比较都是隔靴搔痒,而真正的是要抓住选择者内心真正在意而且也确实是比较具有切实关联的事物的一个呈现。这个标准正好契合到她真正的需要(还需要在下堂课中明晰一下)
那么如果从六层次规画来说,如果在两者选择困难中是在环境层面打转,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升到行为或能力,或精神层面。从抉择的困难中跳出来。
不是找出优点 而是找出标准。这个点上还是有点模糊
复盘中阿布老师清晰了一个点,当条件罗列的太多就会扰乱我们思维的决定点。
当我们处于犹豫状态的时候,增加的信息量不仅难以推动对方做出决定,反而容易让对方更加困扰。所以不如让我们静下来。是要找到主要立住的点。那个最能让你在意的主轴(标准)。(就像选择果汁机,选来选去,最后确定清洗最重要)
如果我们的认知太丰富,反而会对选择起到了阻碍。不如放下这些你已有的认知,寻找你认知不到的地方做选择。
当两个选择有困难的时候,不如从纷扰的念头中停下来,让自已静下来。从两个选择中跳出来。找到第三个不同的选择,或者去寻求更智慧的人站在一个高度帮你看到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