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说家(至少他的文字中是这样自居的)记录自己四分之一个世纪的跑步之旅。原先买这本书,是因为原来只看过村上的小说,看过他虚拟出的世界。当然任何一个小说家笔下的人物都会有一部分自己的样子,这一点我深信不疑,但往往也只会有一部分。而我总想看看,是谁才能够写出1Q84里那样细腻的笔触和对于古典音乐、爵士乐的浓厚兴趣。村上总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他那样其貌不扬,矮矮小小,皮肤黝黑,实在是让人难以和他的那些作品匹配在一起。
瞧,我就是这样一个肤浅而恶俗的人,这是在赤裸裸地以貌取人。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理解的反差才使得我对他的好奇心一天天加重,总想看看他这样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到底是怎样思考的。
果不其然,也算是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中,找到了我想要的些许答案。他的一切看似顺其自然,从突然有一天爱上了写小说,但仍然同时经营者自己的酒吧,知道小说事业如火如荼,没有额外精力的他才全职担任起小说家了。和那些从小天赋异禀、灵感如泉涌的天才作家不一样,对于村上来说,写小说也是一个需要日日苦行、点滴经营的行当,正如作为酒吧老板的日日勤勉经营。
在日本,每每人们提到小说家,不免要和艺术家、堕落生活等词联系在一次。生活糜烂而无规律,大概就是这类艺术家的综述。而但凡从事和艺术稍稍沾边的人都知道,简直无稽之谈。艺术的创作始于灵感,但也如同所有其他天下事一样,贵在坚持。这件事情如同跑步,村上不止一次提到自己在跑步时的厌跑情绪,这种情绪大概也适合所有人一样的。但我想人之所以成功,总有他的道理。他从未停止。哪怕厌倦到不想再提起脚一步,他也只是想想作罢,最终,他没有一次在中途停下脚步。他甚至在书的最后说,想让自己的墓志铭最后一句这样写:“他至少是跑到了最后”。
这不禁让我想起大家通常对他诺奖“陪跑”的调侃。不知道他的这句话有没有影射对于这种调侃的回应,但他这句话是百分之二百没有问题的,不论对于作为一个跑着的他,还是作为一个小说家的他。对啊,跑步的结果,就好像他每次参加马拉松一样,跑完就好,每一次比自己上一次好一些就好,跟别人比?有什么意义。而作为小说家的村上,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取得了非常广泛的商业影响力,我想诺奖一类的,虽然也是莫大的荣誉,也未必是非要不可的。
书中对我意义最大的一部分大概是他对于自己跑步的描述,他给自己的限期是一辈子。跑步中、文字中,他那种顺其自然的态度。虽然跑步中要要求自己不能松懈、有力气就拼尽全力,因为那是自己可以完全掌控的事情。但生活里,对于好些自己不能够控制的事情,我们需要这种“随他去吧”的态度。这辈子以最大的热情和毅力去干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只求享受过程。我想到自己做音乐,之前如果说非常沉浸于“成名要趁早”这句所谓的“准则”里,现在对于它的态度则更多是“去你妈的”。如果对于一个艺人,可能24岁是一个“老女人”的年纪,但作为一个音乐人,一个创造音乐的人,24岁正是朝阳。换句话来说,能够生来具有创作音乐的才华已经是上天的恩赐,又谈什么成名成家的机会。有固然好,没有我也不急,毕竟有一辈子的时间,享受创造音乐的过程。
希望我的墓志铭上也可以有“至少她跑到了最后”这样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