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闲得发慌,越愈觉懒散。强迫自己写不出东西就先看看书,不再有目的地去给自己"添堵"。从人物类书籍看起。也是把家里书柜中束之高阁多年的书开发利用起来。我一般读书速度快,读书时会全情投入,会较容易被书中的情绪影响,就忘记了自己。当时会觉得很好,很喜欢,很感动,有许多感慨,但随着书的放下,一切了了。曾经为什么感动,书中的哪些内容动了心底哪根弦⋯对不起,忘了……所以,我是看了很多书,但真正记得的,太少。而且还是感性的情感碰撞,对文章结构、线条往往忽略不计,可以说,我总是在匆忙中完成任务式阅读。我的人生一路狂奔,舍不得歇脚,现在想来,我的人生太多目标,也是没有目标,路上的风景也让我全部浪费。
好在现在终于知道了简书这个方式,可以将自己的一些小感想记录下来。
巜大师》是对中外历史上有重大影响人物成就及人生的一些整理,哲学、教育、历史、政治、艺术等领域。
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无为自隐,著巜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共5000 字左右,也称《老子》。主张自然无为之"道",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增加,所以知识越来越多;减少,才能步步深入,抓住最根本的东西,减少的极限是达到无为。他还讲,常使民无知无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后人遇上社会不太平,丢了官,身处逆境之时,一般会谈老子,排解忧闷。老子比孔子大几十岁,曾善意提醒孔子,不要总是议论别人,不要揭别人的短处,这样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孔子,鲁国人,生子春秋末期。主张乐以忘忧,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直道而行。正直善良,老实,求实,比较单纯,比较敏感,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忧国忧民。典型的知识分子的职业特点。是儒家创始人,核心是"仁","爱人","克己","人也"。
孟子,孟母三迁,断机教子。是孔子嫡孙子思的再传弟子。生活于战国中期,社会形态剧变,"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一百多个国家长期混战后合并成秦、齐、楚、魏、赵、韩、燕七国。各国推行变法。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士人百家争鸣。孟子思想就是在与威胁儒家学说的墨子学派、杨朱学派、农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等的反复驳难中阐发的,包括1、性善论-先天善要加上求,即扩充、培养,才能成为后天的善;2、伦理观-仁义礼智四德,五伦为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和谐、长幼尊老养老、朋友信实这五种基本的社会关系或者伦理关系。 3、义与利-孟子反对"后义而先利",提倡公利,不求利而利自得,是孟子讲仁义的本旨,是内圣之道。4、仁政学说。已有系统的民主思想:君民人格平等。
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 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楚地歌谣非常有名,还有信巫的习俗,音乐绘画都很有名。屈原一生多次受人所害,写下《离骚》、《九章》、《九歌》,《天问》,后又完成《涉江》、《哀郢》、巜怀沙》、《惜往日》、《湘君》、《湘夫人》、《山鬼》等。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因为口吃,但是善于写书,后来受丞相李斯陷害,以毒药自杀于秦国狱中。他的思想,是认为君主应该顺应时代实施变法,提出了完整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要求用严刑酷法来统治人民,法术势相结合。他的思想是兼容并蓄,他也谈道德,但不是像老子那样讲的玄虚高远,他认为德是人或物的内在品质,人以精神积聚为德,家以拥有资财为德,国家天下以拥有百姓为德。他认为道是国家的根本,是从享有国家的君主权术中产生。所以,他提出,要所有人弃私为公便要立法,而且是严刑酷法。治国治天下用法,结合君主的权术和势位,可使君主更好保障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