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三位配偶分别是原配夫人王弗、续弦王闰之(亦作王润之)以及侍妾王朝云,她们分别以不同形式参与了苏轼的人生轨迹。
一、原配夫人王弗:精神知己与人生智囊
她16岁嫁于19岁的苏轼(1054年),出身书香世家,与苏轼青梅竹马,婚后以屏风后听言、典故提示等方式辅助苏轼社交与治学。27岁早逝(1065年),其逝世十年后苏轼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开创悼亡词巅峰之作。该词中“十年生死两茫茫”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具感染力的情感表达。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但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二、续弦夫人王闰之:患难与共的生活支柱
王闰之是王弗堂妹,21岁嫁苏轼(1068年),伴随经历乌台诗案(1079年)、黄州贬谪(1080-1084年)等重大挫折,共同养育王弗之子苏迈及亲生子女苏迨、苏过。在黄州期间协助苏轼开垦东坡、发明“东坡肉”,用青蒿治疗病牛等实践,展现朴素的生存智慧,其行为被后世视为中国士大夫家族女性应对逆境的典范。苏轼在《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写下“身后牛衣愧老妻”,既表达对其奉献的感激,也暗含对使其承受困苦生活的愧疚。
《祭亡妻同安郡君文》原文节选
维元祐八年,岁原文节选次癸酉,八月丙午朔,初二日丁未,具位苏轼,谨以家馔酒果,致奠于亡妻同安郡君王氏二十七娘之灵。
呜呼!昔通义君,没不待年。嗣为兄弟,莫如君贤。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
三、侍妾王朝云:灵魂共鸣的艺术知己
王朝云12岁入苏府为侍女,后成为侍妾,比苏轼小26岁,是唯一陪伴苏轼至惠州贬所(1094年)的伴侣。王朝云对苏轼“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评价,成为解读苏轼政治立场与人格特质的关键注脚。其病逝后,苏轼绝笔《西江月·梅花》将其喻为“玉骨那愁瘴雾”的岭南梅魂,完成文学形象升华。王朝云虽未获正式夫人名分,但苏轼为其破例撰写墓志铭,并在惠州西湖畔修建六如亭,亭柱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亲”成为重要文化遗产。
《 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她们以不同方式滋养了苏东坡的生命与创作。王弗的精神共鸣让他在仕途初启时得遇知己,王闰之的烟火守护助他挺过贬谪艰辛,王朝云的灵魂相伴则成就其晚年的豁达超脱。若无她们,苏东坡的人生或许少了些温情与韧性;而若无苏东坡的胸襟与深情,她们的故事也未必能载入史册。这种双向奔赴的关系,印证了爱情与人生中“彼此成就”的真谛。
(今日梳理苏轼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女子,偶有所感,随笔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