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拒到接纳:一个转学孩子说"肚子疼"藏在生理不适下的心理诉求

一、意外的早读插曲

开学初的一个早晨,教室里书声琅琅,我站在讲台前聆听学生们朗读课文。突然,一阵轻微的啜泣声引起了我的注意——思菲同学低着头,一手按着课本,一手不停地抹着眼泪。我轻声走到她身边,询问情况。她抽噎着说:“老师,我肚子疼……我不想在这个学校读书了,我想回家。” 

思菲的家在武汉,距离学校较远,往返并不方便。听到她突然提出想回家,我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担忧。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早读,我带她来到走廊,耐心询问她早上是否吃了什么不适的食物,并提议让生活老师带她去医务室检查。然而,她连连摇头,拒绝了这个建议。 

见她情绪低落,我给她倒了一杯热水,让她先暖暖肚子。喝过热水后,她的情绪稍稍平复,重新回到座位继续上课。 

二、一波三折的安抚尝试

下一节是我的语文课,我无法长时间陪伴她,便联系了生活老师。没想到,生活老师一来,思菲同学哭得更厉害了——她既不愿去医务室,也不肯回寝室休息,甚至带着哭腔说:“我每天晚上都睡不好……” 

我再次问她肚子还疼不疼,她小声回答:“好一点了,但我不想去寝室。”于是,我带她到教师办公室,让她在我旁边的座位上休息,并用热水瓶帮她敷肚子。渐渐地,她的不适感缓解了。 

然而,到了晚上,她的情绪再次波动。我陪她在操场散步,轻声安慰,可她仍然时不时抽泣,反复念叨着“想回家”。面对她的抗拒,我感到有些无力,最终带她去了校长办公室。

三、校长的智慧引导

第二天,令我意外的是,思菲恢复了平静,甚至露出了浅浅的笑容。我怀着好奇和敬佩,向校长请教。校长告诉我,她并没有直接说教,而是先让她帮忙批改作业,营造一种类似在家和父母一起学习的氛围。在轻松的氛围中,校长和她聊起了家里的生活、学校的趣事,并温和地引导她:“每个人长大后都要学会独立,学校有很多有趣的活动,你可以慢慢发现它们的美好。” 

就这样,她的心结一点点被打开,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找到了成就感,也逐渐对校园生活产生了兴趣。

四、教育的深层启示

原来,鲍思菲的“肚子疼”并非单纯的生理不适,而是她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和思念家人的情感投射。校长的做法让我深刻领悟到: 

1. 读懂学生的“潜台词”

孩子的行为往往隐藏着真实的心理需求。教师不能仅停留在表面问题的解决,而应耐心倾听,探寻背后的情感因素。 

2. 用“共情”代替“说教”

直接讲道理可能适得其反,而营造安全、熟悉的环境,能让学生更容易打开心扉。校长通过“批改作业”这一互动,巧妙建立了信任。 

3. 帮助学生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

  当学生在新环境中获得价值认同(如被赋予小任务),他们的孤独感会逐渐被成就感和参与感取代。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关怀不仅是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智慧和耐心陪伴他们成长。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情感世界的引导者,让他们在温暖与理解中,勇敢地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