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传统民间习俗端午节,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是一年的五大节日之一。
端午节又叫“端五节”“端阳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古人称初一为端一,初五则为端五。五月初五有两个五重迭,所以又叫做重五。农历以天干纪年,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五月则为午月,古人又把初五称为午日,所以五月初五又叫端午。每逢阴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还要在江河湖海上举行赛龙舟,还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菖蒲等,这些活动已成为我国两千多年来不变的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在延续着。
若说到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相传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因仗义执言遭革职放逐。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泪罗江而逝。这一日正是我国农历五月初五日。后来,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
端午的习俗主要有: “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庭院门楣悬挂艾条 菖蒲”。
“赛龙舟 ” 赛龙舟是端午节民俗活动中最热闹有趣的节目,主要在南方。所谓龙舟就是首尾做成巨龙形状的船只,关于端午节赛龙舟,相传起源于楚国人民不断地在泪罗江上找寻屈原的尸体,或者说是为了驱赶水中的鱼类,以免它们吃了屈原的尸体,所以一面划船,一面敲锣打鼓,久而久之,自然演变而成的。
“吃粽子” 粽子,原是南方用芦叶把米包起来煮食的一种风味小吃,汉代以后才与届原联系起来,并逐渐固定在端午节吃。相传屈原因爱国忧民投江自尽,人们为了敬爱他,于每年五月五日将白米装在竹筒内,投入江中给鱼类吃,以防止鱼群去毁坏了忠臣的躯体,流传到今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时至今日,不只在端午节包粽子,平日里在大街小巷也有卖粽子的,早已成了人们日常的小吃之一了。
“ 佩香囊” 端午节女人、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间有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女人孩子争相佩戴,用以驱虫驱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