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商业评论》采访了一位曾在BAT公司、亚马逊和小米工作过的员工。
谈到在国外互联网公司和本土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区别时,他说,首先有工作时间上的,在亚马逊工作,基本是早上九点上班下午五点下班,99%的概率不加班,而在本土公司,“如果你这样严格打卡上下班,老板会把你列入黑名单”。其次,的确有螺丝钉和多面手的区别,在亚马逊,什么级别做什么事,“如果级别不到,你的能力达到了,也未必做得了想做的事儿”,在小米,发挥余地就很大。但他也不认为在外企工作就得不到成长,他的总结是“外企教你如何工作,国内公司教你如何干活”。
举例而言,项目开发上,“互联网项目一般会采用持续集成或者迭代的开发流程,这种方案的最大优点是反馈快,能及时响应变化,在执行这个流程的时候,国外公司和国内公司区别很大。比如在亚马逊,为了保证系统开发的可持续性,会引入代码审查、单测、集成测试、AB测试这几个环节保证质量,并且为每一开发环节定制出自己的工具,提升程序员的工作效率;在国内公司,理论上也会执行这套流程,但为了速度,往往只留下集成测试这个环节,其它环节会被弱化、被抛弃。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同样一个项目,短期来看,国内公司的开发效率会高很多了。于是,在国内公司做事,慢慢地,程序员通过不断打补丁的方式解决当下最紧急的问题,导致系统里的补丁多到让所有人都看不懂。一个系统不断补丁的结果就是灾难,国内某号称技术实力最强的公司,就是这么做电子商务平台,最后发现自己的系统,已经没人看得懂,没人能维护了,最后花大价钱从Sun(太阳微系统)挖来工程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在外企遇到问题,会鼓励大家去做个什么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国内的公司基本靠加班和管理流程解决问题。两种不同模式会培养出什么样的技术人才,一目了然。”因此,当有应届毕业生向他寻求建议时,他说,自己还是会建议他们先到外企看看。
从《21世纪商业评论》采访中可以看出,外企侧重规范管理,人员使用上阶梯化、螺丝钉,在产品开发上注重细节和质量,强调“一次做对事”;国内企业更关注速度,对个人全方位能力的锻炼强,在产品开发上更乐于用“精益创业”的“最小可用品”概念,快速迭代、不断反馈、升级优化,强调“结果为导向”的“小步快跑”。
其实,这两种企业对个人能力的成长和管理要求应该是和企业发展的阶段更有关,亚马逊为代表的外企已经跨越从0到1甚至是从1到10的阶段,处于从10到N的成熟发展和扩张期,自然在质量控制上更加注重,强调工作效果的标准差要小,中国很多企业如阿里、华为的某些部门其实也是如此。BAT和小米为代表的中国大部分企业中的大部分部门都还处于快速扩张期,强调工作结果的快速变现。
针对求职者,也要看个人,有的人适合做多面手的工作,有的人更适合做“一次把事做好”的工作。
当然,如果做工程师或技术人员,不妨先从外企干起,一步步来可能比较稳重,就像华山派的气宗;如果有心在各岗位上多磨炼,愿意面对急难险阻,可能在比较年轻时候能走上中层岗位,也不妨从民企干起,就像华山派的剑宗。
最后,想成为宗师,都必须经过各种锤炼,欲戴王冠、必承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