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过许多梯田的摄影作品,梯田中蓄满了水,绿色田埂的曲线、亮如明镜的水田和错落有致的农房,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每次都会被绚美的画面所震撼。
春夏之交,梯田放水了,我们从丽水古堰画乡出发,沿着千回百转的道路盘山而上四十多公里,转道至云和崇头镇拍梯田,亲眼目睹那如画的大自然壮丽景象。
时值春耕时节,阳光妩媚,五月的风微微吹拂,大山里树木葱茏,野花烂漫,空气清新,敞开胸襟接纳我们。
一望无际的梯田,从沟底漫延至山头,层层叠叠,横无际涯,像时光的枕头,像岁月的年轮,深沉而内敛,有点高深莫测,有点曲高和寡。
一片片绵绵延延的梯田,宛如一张张五彩斑斓的五线谱,在千沟万壑之中,匀称地舒展在苍茫的天地间,而辛勤劳作的农民则如点点音符跃动其上,把一种强烈的音乐感染,弥漫在天地之间。
山风吹过梯田,舒展了每一根曾经疲惫的神经,草香漫过梯田,唤醒了每一丝犹存的渴望。春天走过是生机,夏天来到是蓬勃,秋天放歌收获,冬天收藏故事。
蓄满水后的梯田明镜一般铺陈着,阳光照在田中水面上,波光粼粼,天空和大地都在她的怀里变成了倒影,随她怀里的波纹晃动,弥漫着。
相比金秋时千层金黄稻浪的丰收梯田,眼前这蓄水翻耕的梯田更加轮廓分明,层层叠叠,千曲百转的线条、块面清晰可辨,那行云流水般的曲线柔美而壮观,美艳而震惊,更为她将一片片坡地化为富饶的农田,秋后收获大地的果实而撼动。
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为种植庄稼而切入山坡的平地,具有蓄水、保土、增产作用。
云和梯田最早开发于唐初,兴于元、明,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海拔跨度为200米——1400多米,垂直高度1200多米,最多处有700多层, 跨越高山、丘陵、谷地三个地质景观带,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
云和梯田蜿蜒曲折,是由当地人依着山势坡形,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而形成,并通过便渠和竹筒将山泉水引入梯田中,以种植水稻为主,也有少量玉米等作物。
云和梯田的美与别处不同,它是天然未经雕饰的自然美。我喜欢它的恬然宁静,自在灵动。如果说龙脊梯田是落落大方的俊俏媳妇,云和梯田就是素面朝天的淡雅少女。
在我国,无论江南还是塞北,都能很容易看到梯田,但却不是所有的梯田都具有景观价值。世界上有十大景观梯田,我国也有十大最美梯田,著名的如云南的元阳梯田,桂林的龙脊梯田等。云和梯田亦称梅源梯田,虽不在十美之列,但也被称为是中国最美丽的梯田之一,还曾被美国CNN评为中国最美的四十个旅游景点之一。
黎明时分起床,打着手电,沿着梯田间的石砌小路,赶到山顶,只为看云和梯田的日出和云海。
“云雾奇观,浮云世界”是云和梯田的最大特色亮点。由于海拔较高,梯田中的水和河谷中的水蒸发而上,受气流影响,水份又被林木充分吸纳,化为云雾烟雨,驻于高山丛林中,山巅与田间时常会云雾缭绕,形成云海。当清晨日出时,更会出现朝云捧日,变幻莫测的绝美画卷,因此便形成了云和梯田的另一胜景日出云海。
不过,云海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制约,所以全凭运气,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运气似乎不是那么好。
天光逐渐泛白,站在观景平台上,放眼展望,整个梯田以及远山近野、村舍房屋,尽收眼底。尽管没能看到日出和云海,但人们从水泥丛林的城市中来到这纯美秀丽的山野田园,享受旖旎风光,体味清新空气,同样赏心悦目,胸开气爽,抛开一切牵挂,忘却一切烦恼。
空气湿漉漉的,透出阵阵清凉。眺望远处,梯田从山脚绵延到山顶,犹如碧波荡漾的海面,一层层青葱相间,依山势而层层弯曲,层叠之间那田埂线条的交错,高低之际有似琉璃光影的明暗转换,由宁静、质朴到唯美,就像美丽的姑娘拖着长长的水纹花裙,又像极了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
蓄满了清水的梯田波光粼粼,如镜面般光洁,如处女般恬然静谧。梯田把云朵、翠竹和嫩绿的春天,倒影其怀中,似一幅淡雅的画,更像一首婉约的诗。
那依山而筑,层层叠叠的梯田又像一把巨大的竖琴,乍看似无序的曲线,田块的形状也没有相似的,细赏却宛如变形的五线谱在山间伸展,为大山轻轻弹唱,为季节轻轻弹唱,为勤劳的梯田人轻轻弹唱,令人叹为观止。
田埂上,低头啃草的老牛,身后跟着一群撒欢的小牛犊。极目处,层层梯田宛如美丽女子玲珑的曲线,在水光里闪动着一道道清丽的亮眸,连浮云都按捺不住似的从天青处侧过脸来,大概是将梯田当成镜子了吧。一缕初夏的风,吹散我飘零的思绪,我满怀希望地融进跌宕起伏水田中。
周围山峰高耸,树木葱郁,山水、梯田、村庄和谐地融为一体,既能凭高望远,亦可下顾赏景。
梯田之魅力,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汉畲两族人民,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去修堤筑埂而形成,体现了在漫长岁月中山区人民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用他们勤劳和智慧的双手赓续这千年的生命接力,创造云和古老的神话。
离开云和梯田时,我觉得我心弦的颤动仍在继续,这次云和之行实在是难以忘却。如果云和梯田是一幅画,这幅画只能称绿色的版画,那是自然的绝版。然而,我更钦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才是这幅画的创造者,他们必将创造出画一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