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罗威廉先生在《红雨》一书中讲述到明末一节中出现的一句乡约。这个时间为天启二十七年,接下来就是崇祯即位。即将到来的乱世,所以有烽燧一说。
对于大明王朝的失望在这段记述中体现的比较集中,这种失望的情绪在《三垣笔记》中也有清晰的记录。通过这一段的记录,远在北京的明王朝在内政的破败中,已经将朝代更替的信息传递给远在大别山一隅的民众,而在这个大背景下之,地方上的精英人物或家族已经在心底开始准备了。
天下大变在即,谁也不清楚会在何时何地发生,而地方上能做的唯有自保,在自保的过程中,城寨是保命的工具,针对城寨管理规则中,对教育是有这样的认识的-----烽燧不可废教育。
从汉代的党锢之争,再到宋代的朋党论,在到明朝的党祸,这些争论的起点源自于教育的铺垫,因为教育,人才会去挑战体制与秩序。也是从这句话,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有识之士的未雨绸缪。朝代更替没有想象中那样痛苦,而文化的传承才是核心。
对于教育的认识,在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中其实也有明确的记录,在此书中,烽燧是伴随着齐先生长大的,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国民政府在烽烟之中如何办教育的,如何在溃逃中不断收集流浪者的孩子,收编在学校中,一路的逃难与教育。而那时没有钱也能得到学校的庇护,对于八年抗战中的教育,不得不从另一种角度致以敬佩之情。
我想这也是烽燧不可废教育的例证吧!在那个朝不保夕的时间里,有多少命悬一线的孩子在这种坚持下得以存活。
而在现在,当我看到苗圃计划的校舍在灾难中屹立不倒时,看到大凉山的孩子打着赤脚时,我觉的再面对这句话四百年前一位地方豪族精英做如此豪言壮语时的惭愧。
教育从来不是恩赐,教育是平等的开始。即便烽燧遍地,教育不可荒废,更遑论如此“盛世”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