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是学好普通话的基础
在脱贫攻坚之年,习总书记曾提出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信息化时代,语言也是生产力,是每一个人能够从事社会劳动,从事社会工作最基本的能力。从国家层面来看,语言文字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工具。
从我的视角去认识普通话。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说好普通话是我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我测试的最高分是94.4分,2004年考取了省普通话测试员的资格,2016年获得了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的资格。在这期间,培训和测试教师达上万人次,我一直为我的工作而骄傲。我认为它是我的爱好,是我的特长,是我的技能,是我的敲门砖,我会一如既往的热爱和传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只要对某一项技能、某一项事物或某一个学科感兴趣,能充分发挥他的内驱力,让他感受到学习的初衷是美好的,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学习的结果是有价值的。那么,这样的学习才是自主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三、贵人是学好普通话的桥梁
我在2004年考省级普通话测试员的时候,我的第一个贵人是我的爸爸,当我自卑时,是他鼓励了我;但我想退缩时,是他教导了我;当我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是他出谋划策。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是:我说:“我没希望了,我还是不去考了。”他说:“你不去就真的没希望,你去试试也许会有转机。”用我刚在群里学的俗语他叫夸夸官。
第二个贵人是打击我的老师。第一天上课就把我打击得措手不及。认为自己是当地选出来的佼佼者,于是迫不及待的举手回答,结果让人出乎意料。不仅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还给我指出了很多处错误,当时的我真想挖个地洞钻进去。但正因为那当头一棒,让我彻底觉悟,原来我还有那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你让我明白偶尔的挫折能让自己快速成长。
四、环境是学好普通话的场地
我生活在一个方言区,现在也没有上课了,在教育局上班,没有说普通话的环境,这是我特别郁闷的问题。因为我担心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下降,所以接到了领教的任务,我就立即行动,想抓住每一个能说普通话的机会。现在的小孩子们普通话水平明显高于我们这一辈人,原因就是他们在校说普通话,在家里大人也和他们用普通话交流,看电视和手机接触到的也是普通话。我们身边会偶尔有一些孩子教大人说普通话的现象,还为此命名为小手牵大手。我缺失了语言环境,所以我要去营造语言环境。
五、练习是学好普通话的保障。
现在的我坚持每天读一篇以上的文章在喜马拉雅上打卡。如果群里有喜欢朗读的伙伴,也可以试试。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尽量使用普通话。
找出问题对症下药。如果盲目练习作用不大,只是能加强熟练度,不停地延续自己的错误。如边音鼻音不分、平舌翘舌不分、前鼻后鼻不分、没有轻声、没有儿话、停顿不当、气息不够等现象。需找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喜欢看新闻联播的伙伴也可以每天跟读,因为中央台的新闻是最标准和示范作用的。
六、自信是打开成功的钥匙
在贺溪老师的带领下,我看了《自卑与超越》、《接纳另一个不完美的自己》,现在正在研究《道德经》、《论语》等国学经典,我现在一个自信开朗、积极上进的人。准备向萌姐说的一样,做一个黄金女人,用书本作为充实大脑的工具。
大家的普通话水平可能处于二甲87~92分,二乙80~87分,三甲70~80分,也许不尽人意,也许错误百出,但只要大家有想把一篇文章通过自己的声音分享给别人的欲望,用心对待,用情发声,用爱感人,那也是一种贡献,也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乐在其中的自在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