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关于痛苦,最常见的误解
小时候,害怕打针,被小朋友孤立,我们会痛苦;长大后,欲望得不到满足,精神上不被理解,我们会痛苦;年老时,病痛缠身,孤苦伶仃,我们会痛苦。人的一生,无论是谁,都或多或少会经历诸多肉体上、精神上的痛苦。而对痛苦的深刻感受,常常会让扭曲或抹杀我们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
当我们觉得痛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我们的痛苦我们已经体悟,而别人的痛苦我们又很难做到感同身受。所以,如果不去努力分辨的恶化,我们当然会认为“自己最痛苦”。
当我们了解这个好处,我们就会明白:其实自己的痛苦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我们会比较容易忍受生活赋予我们的痛苦。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提到,当他面临痛苦难以忍受时,他会想到几个人,然后再问问自己,“你比他们还痛苦吗?”
这里举一个例子。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曾有过这样的记录:
最富戏剧性的案例之一是我曾经接触过的一个14岁男孩。在他8岁那年的11月,他的母亲突然去世;在他9岁那年的11月,他从梯子上掉下来,摔断了胳膊;在他10岁那年的11月,他骑自行车时发生车祸,造成头骨断裂,还伴有严重的脑震荡;在他11岁那年的11月,他从天窗上跌了下来,造成臀部骨折;在他12岁那年的11月,他从滑板上摔下来,导致手腕骨骨折;在他13岁那年的1月,他被汽车撞伤,造成骨盆断裂。
当他觉得痛苦时,就把翻出这个例子读一遍,然后觉得自己从来也没像那个孩子一样不幸——他实在太不幸了,甚至是一种有规律的不幸。
面对难以忍受的痛苦,当我们能够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那种心痛难忍的感觉便慢慢消失了。
02
人类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
对于生活中一些当下看起来十分痛苦的事件,比如,我今天失恋了,炒股赔钱了,出车祸被截肢了,其实我们可以不必过分害怕。根据心理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
如果想对这个结论进行确认的话,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拿出纸和笔,罗列一下昨天、前天、上周、上个月、去年曾使自己觉得痛苦的事情,一步步写下来你会发现,能列出来的内容越来越少。
如果我们不努力回忆的话,10年前的痛苦几乎想不起来。更有趣的是,就算我们想起来了,说不定都会觉得不好意思——因为,无论如何我们想不明白,自己当初就为那么一件小事痛苦到那个地步?
试想,如果我们的大脑没有遗忘痛苦的功能,那该多惨。正是因为人类有遗忘痛苦的功能,所以当我们才会常常忆苦思甜,总觉得过去的生活是美好的。
现在的人常常慨叹“世风日下”,总觉得过去的时光是美好,但我们如果让我们回到过去,有谁愿意呢?相信所有人还是觉得现在的生活更美好,因为回忆过去,我们很少会想起痛苦的经历,我们记住的大多是美好的事情。
大脑遗忘痛苦的自我保护功能,能够帮助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不幸做了截肢手术之后,那么他的余生是否只有痛苦相伴一生。事实上,在手术之后的6个月,确实被截肢者会不停地产生轻生的念头。但是,如果过了6个月这个人还没有成功自杀,那么他轻生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他的痛苦正被渐渐遗忘,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希望。
所以,如果你当下正面临一些你觉得难捱的痛苦时刻,不要害怕,相信时间可以抚平一切伤痛。
03
面对痛苦,有些人破茧而出,活成了一束光
有人可能会说,生活中有些伤痛时间确实能抚平,但有些伤痛,即使时间再久,内心彻骨的悲痛依旧历历在目。比如,面对幼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子……诸如此类的人生大悲大痛,我们又如何能够遗忘?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非常喜欢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在航空公司就职,母亲是一名老师。
1937年,北京沦陷后,叶嘉莹父亲因为公职随政府开始转移,家中只剩下孤儿寡母。母亲因为终日忧伤得了肿瘤,舅舅带着母亲去天津动手术,可不曾想手术失败,伤口感染,得了败血症。
重病中的母亲执意要回去看孩子一眼,被抬上了天津返回北平的火车,而遗憾的是,她最终也没能再见到孩子,在火车上,永远闭上了眼睛。那年,她17岁。
1848年,一个叫赵钟荪的年轻国民党海军走进了她的人生,两人结为夫妻,叶先生跟随他远走台湾。叶先生的丈夫因有通共的嫌疑而陷入牢狱,叶先生独自一人带着女儿艰难度日。三年后,丈夫终于被无罪释放。叶嘉莹以为自己苦等的是希望,结果等待她的却是更大的失望。
三年的牢狱生活,已经摧毁了赵钟荪,他性情变得乖张、暴躁,动辄暴怒,而这一切只能让无辜的叶先生承受,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极尽忍耐,以平静示人。
1976年,叶嘉莹从温哥华飞往多伦多做讲座,她的大女儿生活在多伦多,小女儿生活在匹兹堡。飞机起飞的那一刻,她闭上眼睛,想着后半生,终于可以安定下来,悠闲地走向暮年,闲下来的时候,可以飞多伦多看大女儿,也可以飞匹兹堡看小女儿,这样的晚年,终于可以安稳下来了。
可每当这时,命运便又会跳出来捉弄她。那天,她刚下飞机,便接到小女儿电话:“大姐和姐夫在车祸中丧生。”这犹如晴天霹雳,白发人送黑发人。一瞬间,命运将叶嘉莹彻底击垮。
叶老这一生,命运待她从来不公:少年时期丧母;中年婚姻不幸;晚年痛失爱女。
面对这一系列的人生大悲大痛,叶老做出了一个决定——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诗词。
尽管“一生从未体会过爱情的滋味”,尽管一生大起大落,历经苦难,在最艰难的时候,叶老说,是诗词给了她无尽的勇气和力量,让他一直坚持努力生活,不断学习,变得更加勇敢。
如今,叶老已经96岁,但每次上课讲起诗词,她仍然笑的宛如少女,丝毫看不出来她生命中曾经经历过的挫折和磨难。
王国维曾有一句感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董卿说,叶老“一生颠沛流离,却度人无数”。
读过叶老的一生,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世间,还有一类人,面对苦难,不只有悲痛,他们破茧而出,活成了一束光,照亮了无数人。
此文观点主要出自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第7章“应用”第3部分内容。
·END·
作者介绍:
Jeneer:喜欢读书、写作、跑步、健身的高校教书匠,和我一起阅读,从管理自己开始,努力成为时间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