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暑假,父亲打扫老家西厢房时,从顶棚上拽下一个编织袋子来,打开一看全是小葫芦。我回忆了一下,大约是我十几年前栽种的,当时只是觉得好玩,但摘下来之后发现一点用处也没有,就用编织袋子装起来挂在了顶棚上,从此就遗忘了,今天居然发现了。用清水洗了洗,发现一个个的葫芦皮色都成了暗红色,看起来非常漂亮。正好我也闲得无聊,就打算摆个地摊把这些葫芦卖了。可又一想这样卖葫芦估计不会有人买,也卖不出价来,于是便萌生了雕刻葫芦的想法。
我也不知什么样的刻刀能雕葫芦,就到药店买了把手术刀,然后试着雕刻。一开始就是雕几个字,用毛笔写上再刻,后来看着太单调,觉得应该加入一下图画,图画是从网上搜的,主要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和花鸟。试着刻了几个,发现雕出来色彩黯淡,形象不分明,于是就打算上色。刚开始用的国画颜料,但是掉色严重,就有刷了一遍清漆,看起来亮晶晶的很漂亮,可是在太阳下一晒容易褪色,最后在美术老师的建议下换成了丙烯颜料,结果出人意料的好。
一开始,也不会上色,只会上大红大绿,看起来很喜庆,其实很土的那种。每天下了班就刻,然后上色,到了周六周日就去摆地摊卖。
摆地摊看着容易,自己干起来才知道难。首先是自己的东西不知在哪儿卖合适,其次就是怎么开口吆喝,再一个就是不知道要多高的价格。
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到白浪河湿地公园门口试试水。那里周末去玩的人多,也许有喜欢的。到了湿地公园门口,找了个空挡,铺上床单,摆上葫芦,就开始等待买主。等了半天,竟然一个来看的也没有,我无聊地都有些打盹了。后来,有一些人从湿地公园游玩回来了,领着孩子的,陪着老人的,三三两两地往回走。也不知谁说了一句:“哎呀,这些小葫芦刻得真喜庆!”只一会儿功夫就聚上了一圈人,大家拿着葫芦仔细端详,也有的问价格的。我也不懂就胡乱说:“大点的二十元,小点的十元。”没想到一会儿功夫十几个葫芦卖完了。第一次试水成功,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收摊走人,回家一数,竟卖了二百多块钱。我给妻子看,她笑着说:“嗯,可以,可以买桶花生油了。”这就是我第一次摆摊的经历,挣了一桶花生油!
万事开头难,一旦开了头就理顺多了。后来我又扩大摆摊范围,从湿地公园,转到了新华路早市、文化市场、十笏园古玩街、齐鲁古玩城等,有时也去赶夜市。为了提高产量,我采取先刻最后集中上色、喷漆。除了雕刻又尝试着烙画,虽然都是自己悟的,也没拜师学艺,做的自然不是很好,但是自己心里高兴,卖多卖少也无所谓。有时一上午都不开张 但也高兴,因为每次摆摊都会碰到一些健谈的人或是兴趣相同的人,他们有时会提一些建议,有时纯粹闲聊,对我来说,既打发了无聊的时间,又增长了见识,可谓一举两得。
后来社会上兴起了玩核桃和手串,我在卖葫芦的同时配了些文玩核桃、金刚菩提、星月菩提、龙纹桃核等一起掺和着买。潍坊的核雕(桃核雕)非常出名,我也跟着学雕桃核,但我只雕简单的,如十二属相之类的。卖的东西多了,摊位大了,再去蹭地就不大可能了,有的地方就要摊位费了。一开始我还打游击不想拿,主要是怕开不了张,打上功夫,再折上五元的摊位费,太不合算。不过想想这样被别人撵来撵去也不是个事,于是就拿了摊位费安心摆起摊来。
因为市里正在创卫生城市,所以夜市也关闭了,要想在夜市摆摊就得和城管躲猫猫。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卖东西,一边盯着周围的风吹草动,一旦发现有异常反应,不由分说,收摊走人。君子善趋利避害,惹不起就得学会躲避。因此摆地摊也成了冒险的游戏,其实我们这里的城管一般也很文明,就是大喇叭吆喝驱赶,不然我早就不知被抓住多少回了。
摆摊摆了三年,挣得钱不多,但认识了不少朋友。有卖红木马扎的,有卖各种把件的,有卖核雕和烙葫芦的,也有纯粹爱好的玩家。有年老的也有年轻的。不过他们平时不管干什么工作,一旦进入了摆摊的行列,就转变了身份,言里言外不会再谈及自己原先的行业,而是融入到眼前的卖货中。在商言商,摆地摊就说摆地摊的话,不管你卖的是什么,决不会有高低贵贱之分,也不会有你好我差的自卑。各有各的路子,各有各的门道,大家其乐融融,无非就是挣个辛苦钱,吃个安生饭而已。
摆地摊,我学会很多东西,这些都是平时工作中遇不到,也学不到的。如乐观的生活态度,接地气的语言,百折不挠的任性,还有和气生财的为人之道。这些都是我一辈子都受用不尽的好东西。